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6%以上
1月12日,《关于安庆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在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印发审议。报告回顾了2024年安庆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建议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6%以上。报告指出,2025年,我市处在实现“进百强、上台阶”的冲刺期,位于多个国家发展战略叠加区,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抢抓战略机遇、政策机遇、市场机遇,真正把比较优势变成发展胜势,加快实现“重振雄风、重塑辉煌”的宏伟目标。
以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名城,力争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企业1家、亿元税收企业3家。全力发展主导产业,力争汽车全产业链营收实现1300亿元、建设电动汽车公桩900个以上,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产值实现1200亿元,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戏曲文化(安庆)生态保护区、六尺巷礼让文化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度参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超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000亿元。提升现代服务业,引育3A级以上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5家,建设高标准农田19万亩,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超1500亿元。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8所,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3个。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力争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争创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在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商业航天等领域实施100个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以扩内需强实体为支撑,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聚焦招商引资增动能,推动宜商回归,招引落地一批“金娃娃”项目,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3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推动项目建设扩投资,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0个、竣工200个。加快市场消费激活力,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提升服务保障强实体,畅通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绿色通道”,深化“贷投批量联动”全域试点,全年新增贷款400亿元以上。
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招引沪苏浙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200套,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4个,改造老旧小区129个,更新改造市政供水、燃气管道150公里、污水管网93.4公里。新增城市“口袋公园”10个、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停车泊位2.8万个,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施“摇钱树”工程,推进40个县级林长包保联系示范村,种植经济林木100万株以上。科学有序推进成片开发,实施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企呼政应、接诉即办”,力争诉求办结率100%。强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振风塔”计划,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开展“宜动全球”出海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10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5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力争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50亿元。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力争建成省级“无废城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积极争创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创建省级幸福河湖5个,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5条。力争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5个、实现“清零”,持续开展“健康森林行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创建省级零碳产业园区5个,力争新认定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户,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以推进共同富裕为根本,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办好办实民生实事,持续实施“惠民菜篮子”行动,兜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推进健康安庆建设,创成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4个。建成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0家以上,实施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加强托育服务供给,力争千人口托位数达4.6个,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
以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底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实现城区中高风险区域监测预警全覆盖。建设专业救援队伍6支,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牢“三品一特”安全底线,培育省级“食安名坊”10家。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全面推广应用“六尺巷工作法”,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