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体新闻->正文

迎首个“非遗版”春节
留住非一般年味儿

  2025年春节,是我国“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安庆各地纷纷做好非遗文章,为群众送上一份充满文化气息的新春贺礼。

15.jpg

  鸦滩镇的村民创作挑花工艺品迎新年。 周梦颖 摄

  巧手剪纸迎新到

  蛇年将至,在宿松县复兴镇,该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敏,创作出了一组贺岁主题的剪纸作品。

  “2025年是乙巳蛇年,剪纸作品取题《巳巳如意》《迎春接福》《画蛇添福》《金舞银蛇》,为蛇年新春增添喜庆气氛,剪纸作品设计以灵动的金蛇、方孔钱币、迎春梅花、吉祥红柿等为设计元素。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王敏笑着说。

  佳节前夕,宿松县松兹街道玉龙社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让社区的小朋友们亲身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剪纸环节,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折叠纸张、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翩翩起舞的蝴蝶、喜气洋洋的灯笼、纸屑烟花筒等等。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让他们了解尊重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一针一线“挑”出年味

  年味渐浓,在古雷池大地,大家舞龙灯、看村晚、赏非遗挑花,欢欢喜喜迎新年。

  鸦滩镇是挑花故里。春节前夕,该镇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既有传统的黄梅戏表演,也有热情的桑巴舞、动感的广场舞,还有钢琴演奏等。表演者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服饰,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红火热闹,挑花传承人房丽丽,向村民介绍望江挑花的文化内涵,详细讲解挑花针法,并同步在网络上直播推广。在老师的示范下,现场村民认真学习、互相交流,在一针一线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和魅力。“这是我的家乡鸦滩”“真后悔没有早点回来”“欢迎大家到鸦滩做客”……直播平台上大家纷纷留言。

15.jpg

  怀宁县一家工厂新鲜出炉的贡糕。 徐火炬 摄

  贡糕香里贺新年

  每年春节,怀宁县石牌镇让“非遗”贡糕香飘万家。穿过狭窄的巷道,来到石牌旭光食品厂,贡糕生产车间里,工人师傅们正在加班加点制作贡糕,整个厂区都带着甜丝丝的香气。

  “春节期间是贡糕销售的旺季,整个腊月我们的工厂都是满负荷生产,产品主要销往安徽省各地,还有不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家乡人通过电商订购邮寄,2024年以来生产贡糕达近50吨。”企业负责人王犬苗说。

  怀宁贡糕,主要原料采用本地出产的优质糯米,佐以精细白糖、麻油、桔饼、核桃仁、红绿丝,经过精炒、细磨、润潮、清蒸、切片等2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每一条贡糕要切上360刀,这样切出的每一片贡糕薄如纸、捻如牌、白如雪、燃如烛,深受大众喜爱。据历史记载,怀宁贡糕在明代曾作为贡品上贡给皇帝品尝,因此得名为“贡糕”,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怀宁贡糕”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宁县还成立了贡糕协会,目前有会员单位50余家。贡糕行业已从作坊式生产发展到产业化经营,年产量攀升至约3000吨、产值近亿元。

  在怀宁,过年吃糕点是一种传统习俗,每逢佳节,亲友之间互相馈赠,送上美好的祝福。


(全媒体记者 沈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