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二十四节气 | 立春:四时之始,共赴春光
随着冬日的寒霜渐渐消退
春天的气息
已在空气中悄然弥漫
2月3日22时10分
迎来立春节气
立春
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首位
标志着生机与希望的回归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刻
我们仿佛能听到
大地母亲柔和的呼吸
感受到万物复苏的喜悦
今年的立春恰逢正月初六
当天也是中国传统新年中的“马日”
寓意着马到成功,万事如意
春风轻拂
吹散了冬日的沉闷
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河流解冻,草木萌发
花朵含苞待放
一切都充满了新的可能
正月初六的吉祥寓意
更为这个春天增添了
无限的喜庆和祝福
安庆的江畔
江风一改往日的凛冽
变得轻柔而和煦
仿若温柔的手
轻轻抚过脸庞
江水悠悠流淌
波光粼粼间
似被撒下细碎的金芒
那是春阳倾尽全力的馈赠
岸边
垂柳仿若最先感知春讯的使者
细长的柳枝上
嫩绿的芽苞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
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宛如绿衣少女翩翩起舞
婀娜多姿
立春
是安庆新一年的开篇
它奏响了希望与活力的旋律
让这座古老城市的
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灵魂
都沉浸在春的滋养之中
立春逢六
双喜临门
愿这个特别的时刻
带给你无尽的欢乐和幸福
愿你在新的一年里
马到成功,万事如意!



一候 | 东风解冻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东方属木,木为火之母,火气温,由此"冻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
二候 | 蛰虫始振
蛰虫,是冬藏之虫,此时被惊醒,动而未出。
三候 | 鱼陟负冰
立春最后五日"鱼陟负冰",陟是升的意思,鱼因为水底气暖,感知阳气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负冰。"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春气还弱。



立春一候:迎春
冬末初春时,在湖边溪畔、山野石缝间,便有迎春花细长的枝条重重叠叠披垂下来。
因迎春花耐寒而早放,人们便将其与梅花、水仙、山茶花并列,称为“雪中四友”。
白居易便曾咏赞迎春,不畏严冬、凌寒而开。
得知刘禹锡再次被贬后,诗人还将迎春与松竹并论,借迎春花来赞叹好友坚贞高洁的品质。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清末女诗人王照圆也写有《迎春花》:
顿觉阳和至,迎春早吐花。
风来舒绿叶,律转斗黄葩。
冻蝶惊新梦,寒蜂出旧衙。
预知天地意,逐暖露光华。
立春二候:樱桃
立春的第二种花信是樱桃花,相比我们熟悉的樱桃果,花并不那么显眼,自有着一种隐隐的安然。
唐玄宗时期,在一个早春的日子里,任职于襄阳节度使幕府的刘言史曾游历山寺,在盛放的樱桃花旁,有一位老僧寂然独坐。
花开人来,僧人静定的心中总是不起波澜,安然自在。
“楚寺春风腊尽时,含桃先坼一千枝。
老僧不语傍边坐,花发人来总不知。”
立春三候:望春
立春的第三个花信是“望春”。
其实,古时原无望春花之名,至唐人尊花信风之说,始言望春,而所谓何物,语焉不详。
有人称其为辛夷,如明周嘉冑《香乘》曰:“望春花,辛夷也。”;
也有人称其为玉兰,如清《敕修浙江通志》:“玉兰,天台山方外志台山,处处有之,其树有合抱者,土人谓之望春花。”
清李渔《闲情偶记》则将玉兰与辛夷(望春)分作两类。



报春
立春前几日, 有人手执小锣、竹板,一边敲击, 一边口唱赞春词,挨户送一张春牛图。被送人家相赠几个小钱,称为报春。意为报知春已到来, 须抓紧春耕。
接春
闽西三明市客家的拜春神习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
咬春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
“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的咬春的另一种食品就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打春
立春时节,还有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的习俗,带有典型的农耕特质。
立春时,民间制作春牛,鞭打之,意在提醒人们要抓紧春耕生产,莫误农时,同时也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捂春
冬天人们都已经习惯了穿着棉衣过冬,为的是保暖,但是到了春天时候,温度很不稳定,时冷时热容易感冒,最好穿厚一点。
踏春
在早春去郊游和散步,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旅游习俗。
戴春鸡
为讨吉利便将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的公鸡饰品,钉在儿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为“春鸡”。佩戴时要求男左女右,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在山东一些地区,春鸡要在元宵节或者正月十六赶庙会时扔掉。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立春
唐 ·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 · 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
唐 · 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立春日
宋 · 陆游
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
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
牛趋死地身无罪,梅发京华信不通。
数片飞飞犹腊雪,村邻相唤贺年丰。
春日
宋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立春偶成
宋 · 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汉宫春 · 立春
南宋 ·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咏柳
唐 ·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