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塑造“诚信高地·信用宜城”城市名片
安庆信用工作获国家发改委点赞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安徽省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信中特别表扬了安庆市2024年城市信用工作成绩突出,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市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引领,积极探索信用建设制度创新、监管创新、服务创新和应用创新,让信用“看得见、摸得着”,全力塑造“诚信高地·信用宜城”城市名片,推动“满宜办”营商环境品牌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根据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城市信用监测报告显示,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我市近12个月平均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第7位,其中2024年9月份位居全国第1位。
构建信用基础支撑体系。安庆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营商环境、法治政府考核内容,编制市级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等规范文件,制定信用监管、政务诚信、失信治理、信用修复等制度性文件,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系统政策支撑。创新开展市直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月度评估,引导行业部门加快推进本行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失信治理府院联动机制,加大政务失信案件执行力度,推动兑付财政资金3.9亿元,政务失信事件零发生。
创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体系。我市建成市县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横向联通64个市直部门,纵向贯通安庆经开区、安庆高新区和10个县(市、区),制定2361项公共信用信息清单,形成覆盖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一张网”,累计归集共享信息3.7亿条。推进市直部门行政许可系统互联、信息共享,累计为行政审批事项提供信用报告接口查询38.9万次。成立大数据资产运营公司,完善数据授权运营机制,针对金融领域数据需求以及场景应用,依托城市大脑建立“数字普惠实验室”,促成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存续授信超200亿元。
建立信用监管闭环机制。我市开展事前信用承诺,明确27个部门282个事项实行信用承诺制,在40个领域推行企业、自然人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落地“企业上市无违法违规核查一件事”。强化事中分类监管,市县两级监管部门共享15万余家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依据信用等级采取差异化监管,目前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拓展至30个领域;对“十大新兴产业”企业实行柔性监管,对公示信息轻微错误的经营主体予以容错修改1505户次,对41项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将“信用核查”“联合奖惩”功能嵌入政务服务平台,业务主体信用信息可“一键查询”;推动24个部门联合实施纳税守信激励措施49项,对纳税信用级别高的纳税人在项目申报、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完善信用治理修复机制。联动法院、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开展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累计清理高频失信企业75家。深化跨区域失信主体治理,协同推进本地已注销企业依法依规退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目前全市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占比降至0.12%。创新“三台账一通报”信用修复联动机制,定期通报行政处罚信息、严重失信主体、高频失信企业治理进度,累计为2924家企业办理信用修复11833件。实行“处罚+告知+指导”于一体的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服务,推动信用修复指导关口前移。
创新信用服务场景应用模式。搭建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庆站),创新开发“信贷需求对接专区”,截至2024年底,平台累计为2.35万家企业促成融资3.86万笔、金额760.32亿元。创新“信用+不动产登记”模式,将失信被执行人核查功能嵌入不动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业务办理压缩至1个环节、0.5个工作日、0元费用,该模式获评2024年度安徽省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十大优秀案例”。推动信用信息融入民生重点领域准入、监管、消费、评价环节。实施“信易+”守信激励创新行动,将市民日常行为与信用积分挂钩,拓展应用场景至32个领域,上线“信用积分超市”等民生应用场景133项,累计提供惠民服务17.8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