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服务留人
春风里的“双向奔赴”
走进高校招才引智,开展跨省劳务协作,以劳务品牌引领特色就业,打造创业孵化载体吸纳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怀宁县推出一系列“花式”引才举措,加上一系列“硬核”惠才政策,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服务留人,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奔赴怀宁,越来越多的怀宁人回到家乡。2024年,怀宁县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496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0.58%,完成率居全市首位,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2月5日,怀宁县“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 通讯员 刘志峰 摄
走出去、引进来
“主动出击”满载而归
2月20日上午,在怀宁经开区安庆英科医疗有限公司丁腈二厂包装车间内,包装班长范艳正坐在电脑前安排着线上订单,核对车间产量,不一会儿,她又来到车间巡检,穿梭在各条生产线之间,查看生产情况……入职仅半年,她对日常工作已经十分娴熟。
范艳今年24岁,去年6月,她从铜陵学院毕业,在7月的“万名青年学子看安庆(怀宁站)”活动中,来自铜陵学院的127名青年学子走进怀宁参观企业,深入了解怀宁县产业基础、就业政策、发展前景,其中就包括范艳。
“当时我已经通过校招向英科投了简历,也收到了入职通知,通过这次怀宁之行,我深入了解了怀宁、了解了英科,最终才决定留在英科,这也算是‘双向奔赴’吧。公司的各项待遇条件超过了我的预期,政策上每个月还有1000元的菁英学子生活补贴,还有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补贴。”范艳说。
2024年以来,怀宁县人社局聚焦本县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加工、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和全域旅游“3+1”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开展了“招才引智”校园行、“组织部长进高校”、“万名青年学子看安庆(怀宁站)”等招才引智系列活动10余场,吸引各类人才来怀就业创业,30余家县内重点企业先后走进13所高校,2024年全县共引进专科以上学历人才2045人。
“走出去,这是我们‘主动出击’,除了引进人才,还促进了校地企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走出去,我们和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成立了人才协同引育基地,在安徽工程大学成立了怀宁县人才工作站等,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另外还帮助本地企业和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怀宁县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潘春明说。
英科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胡露露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她和县人社部门一起走访了多所高校,为公司做推介,发布岗位信息,效果很好。目前,公司已经和3所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比如安徽工业大学,在公司设立了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公司提供学生实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获得了稳定的人才引进渠道,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2023年以来,为更好解决企业用工问题,怀宁县人社局还组织县内重点企业赴云南、重庆、山西、贵州等地招工引才,开展人力资源协作对接交流和专场招聘活动,并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据统计,目前仅云南省在怀宁县企业务工的就有160余人。
位于怀宁经开区的安徽永恒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现有员工约700人,其中云贵川籍的就有60余人。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昭说,公司之前就有一些云贵川籍员工,每年过年前都专程派车送他们回家。这几年,他也和县人社部门一起去了几次西部省份招工,今年1月刚去了贵州省两个县,待了5天,参加当地的招聘会,并和当地就业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来自云南省保山市的王树昌现年51岁,以前长年在当地从事建筑工作,通过在怀宁工作的朋友推荐,去年3月他应聘到永恒公司,现在是公司组装车间的一名操作工。
王树昌说:“这几年建筑的活儿少了,我就到这里来上班了,每月工资7000元左右,比以前在老家时多一两千元,收入稳定,节假日还有礼品、补助。虽然离家远,但是这里待遇好,现在联系也方便,我经常跟家里人打视频电话,一年回家一次也可以。”
劳务品牌“金名片”
就业增收“新活力”
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如今,一个个鲜活的劳务品牌,已经成为一张张地域文化的“金名片”,成为促进和扩大就业的“加速器”,也为产业发展绘制了“新路径”。
2024年12月,“怀宁蓝莓”正式获批市级劳务品牌,至此,怀宁县已经拥有“江镇面点师”“怀宁蓝莓”2个市级劳务品牌。
怀宁县属低山丘陵地貌,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是蓝莓天然的适生地。多年来,怀宁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人才引进等措施,推动了蓝莓产业不断壮大。目前,怀宁县95%的乡镇发展蓝莓,78%的行政村将蓝莓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村均收益超15万元。
单一的蓝莓种植,在带动就业方面,往往受到时段、环节等限制。近年来,通过三产融合、延链升级,怀宁县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等于一体的完整蓝莓产业链条,让从业者“全年有事做、全链有事做”,更引得众多高层次人才来怀就业。目前,全县蓝莓种植直接关联产业产值达到85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万人。
位于怀宁县黄墩镇的安徽独秀山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蓝莓种植、深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全产业链综合发展型企业,拥有3000余亩蓝莓种植基地,开发出蓝莓酒、蓝莓干、蓝莓果汁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还建有农旅结合的四星级农家乐。
该公司生产部经理汪百根介绍,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58人,深加工这块就有30人,像酿酒、调酒、品酒这些岗位,还有不少硕士、本科等高学历人才,他们很多来自外省。除固定员工外,种植基地临时用工也有四五百人,蓝莓采摘季节忙的时候,还从岳西、潜山等地调人过来,种植和生产人员也经常互相帮忙,哪里要人就到哪里,一年到头都有事做。
“‘怀宁蓝莓’获批市级劳务品牌,彰显了蓝莓产业在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树立了我县劳务品牌建设和发展新的标杆。”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夏国钧说,“在继续深化蓝莓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探索‘品牌+劳务’新模式,推动蓝莓产业和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上海的“巴比”、北京的“蒸功夫”、广州的“自洲”、苏州的“天添”……“馒乡”面点品牌竞相绽放,促进了中式面点快餐的发展,它们都来自“中国面点师之乡”——怀宁县江镇镇,让“江镇面点师”劳务品牌熠熠生辉。
江镇镇总人口3.8万,有近2万人在外从事馒头、包子等面点行业,占全镇外出务工人数的90%以上。在江镇镇馒头经济的带动下,怀宁县制作、经营面点的从业人员已经扩展到周边的洪铺、石牌、黄龙等乡镇。
“江镇面点师”劳务品牌对外壮大“外输型”面点经济,对内拉动“服务型”面点经济,促进了本地蒸笼生产、蔬菜种植等产业发展。
走在江镇镇老街上,一路可见许多生产蒸笼的家庭式作坊,做工精美、大小各异的竹制蒸笼整齐地摆放在沿街路旁。全镇现有蒸笼厂家约40家,年产蒸笼25万余套,全年蒸笼产值近亿元,解决了当地数百人就业。
怀宁县江镇齐明蒸笼有限公司是当地规模最大的蒸笼生产企业,2021年建成齐明蒸笼产业园,现有员工70余人,带动就业辐射江镇镇及周边乡镇。
栽好“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近年来,怀宁县持续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创业孵化基地吸纳创业、带动就业的主阵地作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怀宁县在运营的创业孵化基地共有6家,其中包括1家省级青年创业园,5家省、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截至2024年底,累计入驻创业园市场主体162家,其中包括4家规上企业,解决就业1905人。
怀宁县科技创新中心青年创业园运营负责人王文介绍,目前创业园入驻企业45家,主要涉及智能物联网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农业科技、智能制造与文化传媒等行业,带动就业280余人。创业园为初创型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地、水电、网络等,免费为入驻企业提供日常的创业培训、知识产权培训以及对接高校创业资源等。
今年43岁的刘军是怀宁县公岭镇人,曾在江苏省苏州市工作10余年。几年前,刘军响应号召回到家乡创业,创办了安徽酷可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并入驻青年创业园。刘军说,“拎包入驻”还有创业园的政策加持,让初创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快速壮大,2024年其公司销售额达到200余万元。公司现有员工5人,有和他一样返乡的,也有来自外省的。
怀宁县借鉴一二线城市创业孵化基地的服务经验、服务能力、服务规范、科创资源,努力将青年创业园打造成知名的科技型“双创”孵化平台。
为加强校企合作,延伸辐射怀宁经开区企业,青年创业园与安庆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安庆师范大学怀宁县协同创新中心。与此同时,开展校区、校企共育,“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骨干可以到学校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学校学生也可以到企业实习、实训、实践。
怀宁县立足为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员做好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依托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并提供一系列减免、补贴、培训政策。此外,怀宁县还积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有创业要求、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但缺乏创业资金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最大限度降低创业成本,激发返乡创业热情,让他们返乡创业更有底气。
怀宁县高河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两期占地90亩,有标准厂房1.45万平方米,园内水、电、路、通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齐全。创业园实行场租减免、水电补贴、社保补贴、就业补助、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为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现有入园企业10余家,带动就业190余人。
位于怀宁县高河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安徽众美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晓东,早年到外地务工,后来回到家乡创办了这家服装企业。几年前,创业园建成时,曹晓东第一时间入驻,他将所有生产线搬进了创业园,开启了公司发展新局面。在创业园众多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公司迅速成长,现在已经有20余名员工,年均生产职业装5万余套,年产值500余万元,创税近30万元。
“创业之初是非常艰辛的,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入驻创业园后,各项成本小了,公司才一步步壮大,车间从最初的5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800平方米,带动就业人数也多了起来。”曹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