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铺村:“负债村”蝶变“富裕村”
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由原三个乡镇的三个村合并而成,2005年并村之初,背负149万元债务,面临人心不齐、债台高筑、资源贫瘠、基础落后四大困局。2024年,黄铺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2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该村还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等多项殊荣。黄铺村的蝶变之路,既是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也是产业融合、治理创新与生态宜居协同发展的典范。
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一瞥。 黄铺村供图
党建引领:从“人心涣散”到“凝心聚力”
黄铺村的蜕变,始于基层党组织的重塑。黄铺村由原三个乡镇的三个村合并之初,村干部来自不同乡镇,各唱各调,群众对村“两委”信任度极低,人心涣散。为破解这一困局,黄铺村以党建为统领,选好“当家人”,在“三会一课”制度化、村级决策民主化、党员示范常态化上抓落实、下功夫。
黄铺村选出了一个好书记,就是后来当选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王绍南,他成为推动黄铺村发展的“主心骨”。“王书记不仅心眼好、脑子活,而且胆子大、手脚勤,也能吃亏。”黄铺村群众一致称道。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王绍南以身作则,严格建立村干部考勤考核制度,推动形成“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的思想共识。
“三会一课”制度是“传家宝”,这是黄铺村“两委”的深切感受,始终坚持不懈抓落实。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村里开会是开真会、求实效,有事一起商量,说话有分量”。
“我们村开展‘三会一课’,就盯着群众的需求和那些急难愁盼的事,以及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上党课的时候,自己要先吃透党的理论政策,然后结合村里的实际工作来讲,尽力把党课讲得接地气,把一个道理讲明白,让大家都信服。让日常工作变成‘三会一课’的主要内容,也让‘三会一课’变成党员和乡亲们一起参与决策、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王绍南说,要把会议开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生产车间、农户家中,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引导党员上台发言;把“三会一课”与民主测评、评先评优结合起来,通过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每个支部都“严”起来、每个党员都“严”起来。
想让村民自治真正落地,得让群众都参与进来。黄铺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一直在探索创新。首先,创新参与机制。全村64个村民组都成立村民理事会,成员由村民选出来,专门负责村庄建、管、护事宜,做到“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建村民管”,让村民成为自治的主体力量。其次,创新管理机制。在村“两委”的指导下,各村民组理事会召集村民开会制定组规民约,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余花屋组用组规民约解决了环卫和路灯电费问题。近3年来,黄铺村村民严格按组规民约举办红白喜事,累计节省开支200多万元。再者,创新监督机制。党员、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都参与,全程接受村民监督,形成民议、民建、民管、民治、民享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
这一系列举措,让黄铺村从“一盘散沙”变为“一盘活棋”,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振兴:从“泥巴岗”到“聚宝盆”
“黄铺是个泥巴岗,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发黄,好女不嫁黄铺郎。”这首民谣是2005年以前黄铺村的真实写照。如今,黄铺村已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沃土,其关键在于该村积极探索“村社一体、村企共建”方式,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村社一体”把土地资源有效集中起来,提高规模化程度。黄铺村集体成立锦绣农林专业合作社,结合实施“小田变大田”试点,探索形成“组界确界、户权确亩”土地流转机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亩数入股,将全村田地流转到村集体,形成规模效益。“我们村‘小田变大田’改造面积已达4000多亩,余下的几百亩,今年将全部改造完。”黄铺村村委会副主任郝舜介绍。如今,一片片整齐有序的“大田”,一条条笔直的机耕路和沟渠,铺展在黄铺美好乡村之间,耕种率达100%,从根本上改变了低产田被动抛荒的现状。村里前前后后整修了600多口当家塘,改善了9000多亩田地的灌溉条件。村里的道路通行条件也大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越来越便利。
“小田变大田”后,黄铺村郝冲组老党员郝汉青算了一笔账:“我们郝冲组是个小山冲,过去,大户嫌这里田小成本高,不愿种,200多亩田每年只给田租2万多元。可如今,田租提高到7万多元,不仅农户受益,通过机械化耕作,农业节本增效,粮食产量高了,大户收益也高了。”
“村企共建”把各类主体有效调动起来,提高市场化程度。黄铺村成立锦绣家园农林公司,专门管理经营村集体的产业,让村里的土地能发挥更大价值。产业经营不是村集体的“专业”,在经营过程中,黄铺村采取“村级公司+市场主体”经营方式,“村企共建”发展产业。目前村集体已发展油茶2500亩、优质水稻3000亩、花卉苗木1500亩、食用玫瑰400亩、金丝皇菊300亩、茶叶200亩等。同时引进韵沣、润达、皖国等20余家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优质桑葚、蓝莓、瓜蒌、葡萄、油桃、甜柿、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聚宝盆”,实现“四季有花、四季有果”。
“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给黄铺村带来的好处多多。土地流转,让村民有了保底收益和分红;产业发展,能提供就业岗位,老人妇女都能干活;土地流转还解放了劳动力,年轻人能放心外出打工;有资本技术的村民利用村集体盘活的土地资源,自己发展产业,也能增收致富;村里建成“黄铺田园”3A级景区,村民能吃上“旅游饭”;村集体公司收益主要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让全村人都受益。
和美乡村:从“脏乱差”到“绿净美”
春日里,沿着黄铺村蜿蜒的“彩虹路”前行,只见美丽乡村串点成线,新皖派小楼错落有致,白墙黛瓦韵味古朴,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生机勃勃的产业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黄铺村正以“绿净美”为笔,绘就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我们村美丽乡村建设起步较早,2011年启动实施,经历了村庄整治、美丽乡村与和美乡村三个阶段。”郝舜介绍道。
2011年,黄铺村举全村之力,推进余花屋村庄整治,从整治环境脏乱差入手,重点解决村庄基础建设和环境问题。在余花屋村庄整治过程中,黄铺村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形式,有效发挥群众在村庄整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当年,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现场会在潜山召开,总结推广潜山农民主体推进村庄整治的做法。
从2012年到2014年,黄铺村编制“双环并举”发展规划,点上突出建设环内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同时,推进重要道路沿线环境整治。2015年以来,黄铺村积极探索整村推进模式,在巩固现有成效的基础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域全覆盖,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截至目前,黄铺村通过串点成线、由线及面,先后建成徐老屋、南塘、团结等26个美丽乡村示范点。
在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中,黄铺村同步推进“一改二保三清四拆五化”工程。“一改”,是把老房子按新皖派风格改造;“二保”,是保护好古民居和古树名木;“三清”,是村民理事会带头,在建设前清理垃圾、污泥和杂物;“四拆”,把影响美观的危旧房、破猪圈、旱厕、院墙都拆了;“五化”,是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配套化。
“我们建设美好乡村,坚持‘五不一留’原则,就是不搞大拆大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不照搬一个模式,也不破坏自然风貌和原本的样子,更不用城市那套标准来建设农村,从而留住田园风光和乡村记忆。”郝舜说,这么做既节约建设费用,又能保护乡村肌理,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人在村中、村在林中,让人流连忘返、回味乡愁。
当下,黄铺村正在成功创建“黄铺田园”3A级景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整村升级创建4A级旅游景区。该村通过盘活村级资产和农房,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创新发展创意农业,深入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朝着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四宜”特色村大步迈进。
“我们将深化‘四宜’村镇建设,推动智慧农业、低碳民宿等发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计划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把‘乡愁’变成‘乡恋’。”展望未来,王绍南满怀希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