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体新闻->正文

90后“新匠人”用镜头复刻传统技艺
老手艺“既古又新”“燃”在当下

  龙眠山麓青瓦白墙的双溪村小院里,20盏桐油灯静静燃烧,烟顺着竹筒盘旋而上,细密的墨灰凝在倒置的陶碗底部——这是桐油徽墨制作中最关键的环节,火候稍过,整碗烟灰便会化为灰烬。“守灯盏要像照顾新生儿。”每隔几分钟,汪苏就要用竹片轻拨灯芯。经过连续12小时的燃烧,二两“价值千金的‘碗底灰’”呈现在镜头前。

14 拷贝.jpg

  汪苏给正在燃烧的桐油灯拨灯芯。 受访者供图

  镜头里的这位90后返乡青年没想到,2024年9月,这则初次制作桐油徽墨的视频收获了上万次的浏览量。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自己运营的自媒体账号“爱老婆的阿苏”在全网的播放量破了100万。他也因此被网友称呼为桐城版“李子柒”,并荣获第二批桐城市城市宣传大使称号。

  一年前还在钢筋水泥间穿梭的“工程男”,如今以传统手工艺人的角色,在家乡的山水间续写着文化密码。

  2024年夏天,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陪伴孩子,汪苏告别了漂泊的生活回到家乡桐城。最初他尝试旅游探店,文化古城安庆、徽风皖韵黄山等曾短暂吸引网友目光,但拍摄的高成本和同质化让文旅视频难以为继。“小时候看村里人用竹篾编筐、用桐油糊伞,这些传统手工艺不该被遗忘。”缘起于童年记忆,2024年下半年,汪苏的短视频创作方向作了转变。

  从跑工程项目到拍视频,转型之路并不好走。最初,汪苏连镜头景别都分不清,剪辑软件更让他“头大如斗”。白天在镜头前找角度,晚上研究运镜逻辑,一帧一帧学剪辑,曾经的“小白”现在能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全景展现环境,特写突出细节,观众才能身临其境。”

  手艺人的“硬骨头”在制作中更显锋芒。劈竹篾时,第一刀下去就划破虎口。“竹要劈得薄如蝉翼,弯成弓形不断才算合格。”他反复练习,手上缠满创可贴,历时45天做出了非遗油纸伞;徽墨难成型,他跑去黄山向老师傅求教;八宝印泥的调制比例一试再试……“每项技艺至少‘死磕’上百小时。看到成品那一刻,值了!”汪苏感慨。

  龙眠山的云雾、双溪河的碧波、秋日稻田的金浪,浸润着汪苏的创作。他的作品着眼于还原传统古法技艺,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独特风土人情。青石板上晾晒的油纸伞如花绽放,古法扎染的蓝布随风轻扬,徽墨在砚台化开时泛起“紫玉光”……镜头里的“中国式浪漫”俘获无数网友:“想去桐城触摸历史”——这是汪苏最感欣慰的事儿。

  汪苏透露,接下来将系统拍摄本地风物,宣传推荐家乡的自然美景和风土人情,传承非遗技艺、记录乡愁生活,并打造家庭农场,让桐城的山水人文走向世界。


(见习记者 杨浔 通讯员 汪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