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体新闻->正文

县剧团常态化开展惠民演出 每年“进村搭台”300余场
黄梅“声”入人心 戏韵“扎”进土地

  今年正月初五赴基层演出以来,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已“进村搭台”60场。近些年,该团每年赴基层演出300余场,将“黄梅戏韵”深深扎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

  3月10日12时,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演职人员分为两队,到该县长岭镇长岭村和黄家堰村演出。

  当天,为了确保演出准时开始,剧团演员王文华和同事们提前吃过午饭,来到黄家堰村的乡村大舞台,清扫舞台、卸下道具、布置临时后台……十几名演职人员在演出之前,纷纷客串起道具师、布景师、场务等,不久,一个临时却“五脏俱全”的戏曲舞台便搭建起来。

  “进村唱戏,临时搭台是常有的事。”王文华介绍,剧团往往根据当地演出条件,尽量选择在乡村大舞台等地点搭台演出。这便要求这支几乎以演员为主的演出团队,人人参与舞台搭建。

  随着舞台逐渐成形,村民自备板凳、长椅陆续来到现场。13时30分左右,黄家堰村村民朱金凤提着板凳、长椅来到现场,挑好位置后,她便吆喝起没带凳子的村民过来一起坐。“那边在化妆的男演员我认识,去年来唱过。”“那边也有好几个熟脸。”……坐下后,村民们一边闲聊,一边等待演出开始。

  “每年都有好几场黄梅戏送进我们村。”朱金凤说,家离得近的带凳子,远的不带,几乎人人有地可坐,这是村民们早已形成的默契。

  当天下午,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在黄家堰村演出的是黄梅戏小戏,《打豆腐》《打猪草》《戏牡丹》等经典唱段轮番上演,台下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随着演出深入,台下观众越来越多,中场时,近200位村民坐在台下观看演出。

  “我非常喜欢黄梅戏,在家经常听经典唱段的音频。重孙女现在也喜欢上了黄梅戏,每次来望江都去看黄梅戏。”村民杨世英今年84岁,她说,听黄梅戏是陪伴了她60多年的生活习惯,“很高兴在家门口看现场演出,也希望黄梅戏发展得越来越好,出更多好戏,出更多名角。”

  现场,也有不少孩子在看戏。舞台下年轻人最多的,要数当晚的整本大戏《慈母泪》的演出现场。当晚,该剧团在长岭镇金鸡山村演出,不少村民带着孩子来听戏。

  “听说金鸡山村有黄梅戏演出,吃过晚饭就和父母过来了。”小学生王宇轩在学校接触过黄梅戏,他笑着说,“我还跟几位老师一起学唱呢。”

  “现在,黄梅戏不仅进乡村,也进校园,越来越多的孩子了解、接触黄梅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家长也非常支持。”王宇轩的父亲王驰旭说。

  “戏曲艺术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一场又一场的现场演出,让黄梅戏走进更多人的内心,这是黄梅戏在望江本地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持续推进的工作。”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团长陈立说,深入基层演出,也是黄梅戏人扎根“土地”,脚踏实地精进技艺的最好实践。

  今年14岁的实习生郝俊宇去年从戏校进入剧团实习,目前已经参与下乡演出近100场。“跟校园学习、表演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在基层演出,从搭台到演出全程参与,剧团的前辈对我们非常严格,这段时间,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郝俊宇说,最令他感动的,是前辈们在演唱一些经典唱段时,台下的村民齐声合唱,这样的现场氛围,也是他一直追求的演出效果。“每次下乡演出,都能激发我对黄梅戏的热情,促使我更加努力练功,精进技艺。”郝俊宇说。

  “我们在演出中老带新,通过大量的现场演出,让青年演员更好、更快地进步,为黄梅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陈立说,多年来,剧团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有戏”等惠民演出,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剧团先后入选2023年度安徽省“送戏进万村”最佳演出院团、2024年全国“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名单等。


(全媒体记者 管炜 通讯员 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