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乡村振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是安庆市最优秀的行政村之一,作为这个村的领头人,全国人大代表、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将如何带领全村人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日前,王绍南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黄铺村是合并村。2005年并村之初,负债149万元。债台高筑、人心不齐、资源贫瘠、基础落后。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2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等殊荣。今年1月,李强总理来到该村调研。“黄铺村的蝶变之路,既是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也是产业融合、治理创新与生态宜居协同发展的典范。”王绍南说,他既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基层工作者,他将继续扎根基层、奋斗一线,为群众办实事、让农村增活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王绍南表示,将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黄铺是个泥巴冈,泥土板结禾不长’,这首民谣是之前我们黄铺村的真实写照。”王绍南说,并村以来,村两委始终把产业发展紧拎在手,按照“村社一体、村企共建”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强村公司,发展优质水稻、油茶等“种养结合”主导产业,引进20家经营主体到村发展桑葚、瓜蒌、葡萄等特色农林产业,近些年还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经营模式,从2005年并村时的负债村,到如今全村固定资产1.8亿元、经营性资产6400万元的经济强村,都得益于乡村产业发展。
“虽然我村产业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但在品牌建设、宣传营销、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王绍南说,下一步将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深入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实现农村增活力,要解决好人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就黄铺村而言,我感觉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王绍南介绍,黄铺并村时,村班子涣散、群众不信任、工作无法开展。后来通过党建引领,该村二十年如一日用好“三会一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组织起来。大事小事都与群众商量着干,群众支持的带着群众一起干,不支持的待条件具备了再干;建立村民理事会、季度例会制度,议事、干事、评事都发动群众参与;将“村规民约”细化为“组规民约”,建立“微网格”,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我们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更强了。”王绍南说,下一步将把老百姓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让农民充分参与乡村建设,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村增活力。
“发展乡村产业,根本目的还是富民。”王绍南说,该村在做强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下一步将树牢共同富裕理念,依托乡村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发展乡村产业,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
当下,黄铺村正在“黄铺田园”3A级景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整村升级创建4A级旅游景区。同时,通过盘活村级资产和农房,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创新发展创意农业,深入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朝着宜居、宜游、宜业、宜养“四宜”特色村迈进。
“我们将深化‘四宜’村镇建设,推动智慧农业、低碳民宿等发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计划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把‘乡愁’变成‘乡恋’。”展望未来,王绍南满怀希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