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搬”出来的幸福新生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十四五”以来,太湖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深化就业、产业和后续管理各项工作,充分调动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太湖县获评安徽省2023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县。

14 拷贝.jpg

  太湖县晋熙镇芭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通讯员 王凯旋 摄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

  使搬迁群众“过得舒心”

  3月21日,记者走进太湖县晋熙镇芭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只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宽敞整洁的水泥道贯通小区;广场上笑声不断,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产业帮扶基地一派生机盎然,就业帮扶车间里忙而有序……这是太湖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三五”期间,太湖县1802户6210名群众搬出“穷窝窝”,住进新家,迎来了新生活。“十四五”以来,该县接续瞄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这个目标靶心,高质量续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

  “今年是我们搬下山的第8年,这里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设施齐全,我们过得很舒心。”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新生活,周广义夫妻俩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周广义曾是贫困户,一家六口住在山上危旧的土坯房里。2017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周广义全家搬进了位于城郊的晋熙镇芭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点虽不大,但设施齐全,门口300米就是幼儿园和卫生室,附近还有超市、农贸市场。

  “刚搬来时,房屋面积100多平方米。现在孩子渐渐长大,生活条件也好了,我们又加盖了几间房,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周广义还将楼下的一间房打造成妻子的工作间,在接送孩子上学之余,她还能在家接些做服装的活儿,一年能挣三四万元。

  这几年,不仅是周广义家的房子在升级,安置点的设施每年也在更新。“我们先后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和500多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芭蕉村党支部书记陈显南介绍,文化活动广场经常开展“送戏下乡”、放电影等文化活动,老年人活动中心配备有桌椅,方便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此外,芭蕉村还通过申请后续扶持项目资金17万元,修建了安置点的排水沟、护栏,修复了路面和广场等,让群众过得更舒心。

  如今,芭蕉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聚集有3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29户安置搬迁户。看着群众都能在这安心住下来,陈显南觉得很欣慰,下一步村里准备将安置点的路面全部升级为沥青路,并安装门楼、监控,设保安室,将安置点打造成现代化小区。

  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太湖县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带动作用,实施了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项目。“十四五”以来,该县已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45个,总投资1408万元,不断改善安置点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安置点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拓宽稳定就业渠道

  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群众有就业,才能真安居。芭蕉村在安置点旁边规划了18亩左右的工业用地,招引来一家菌菇种植企业,建成产业帮扶基地,优先吸收搬迁点人员务工。

  “搬到安置点后,我就在菌菇基地上班,做些装菌包、采菇子的活儿,一年能挣3万多元。”50多岁的搬迁户余妙婵说,她的丈夫在城里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能挣三四千元,现在的生活安稳又幸福。

  在太湖县汤泉乡黄下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户汪贤明则通过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就业难题。他因患慢性病,身体不太好,不便出门打工。村里根据其实际情况,聘请他为生态护林员,每年增收近8000元。

  同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汤泉乡朱湾村村民胡栋炉,通过参与当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不仅获得了技能培训,还获得了18000多元的工资。该项目按照“能用人工的坚决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鼓励、组织项目周边村民参与工程建设,通过以工代赈带动村民增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稳定就业。太湖县坚持把稳就业摆在首要位置,对有外出务工需求的搬迁对象,扎实做好劳务输出保障服务工作,对就业能力不强的搬迁户,通过开展设置农村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2024年度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公益性岗位256人。

  此外,太湖县还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和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帮助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做到务工、顾家“两不误”。“十四五”以来,该县实施以工代赈和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106个,总投资2.2亿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共计362人,人均获得劳务报酬达0.8万元。同时,通过以工代训、农民夜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特色产业技能培训,实现从“普工”向“技工”、“零工”向“长工”的转变,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2024年,该县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总体就业率达95%。

  如今,太湖县的易地搬迁群众通过政府帮扶和自发向上,真正过上了住得放心、生活舒心、充满信心的好日子。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刘 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