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工坊带动乡村振兴
我市一次性有5家非遗工坊成功入选省级,是我市非遗传承生态蓬勃繁茂的生动呈现,也折射出安庆多元多彩的文化底色。非遗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审美、传统技艺与民俗风情,是传统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重要资源。而非遗工坊的开设与成功入选省级,对于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与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也是将弘扬与传承非遗作为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非遗工坊多依托面广量大、有市场需求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如我市望江挑花的传统美术、桐城小花的绿茶制作、潜山王河舒席的竹编,以及痘姆陶器烧制等“非遗工坊”。
这些各具特色的非遗工坊,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生产、培训、展示、销售等活动,在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通过文旅融合,为非遗项目拓展了生存空间和发展路径,实现了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以此带动就业增收,农民致富,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同时,通过非遗工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各地游客沉浸式体验感受非遗技艺,这不仅使非遗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也能用厚重的文化资源滋养更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让非遗工坊用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在我市通过创新和市场推广,让传统非遗项目焕发出新活力的新的起点上,找到非遗更多的“打开方式”,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的现代内涵。要发挥好区域内文化专家的作用,用好文化企业、高校院所等资源,为非遗“活在当下”“火在当下”献计出力,做好产品设计和推广营销,开发出更多“非遗+国潮”“非遗+动画”等“非遗+”产品。同时,改善乡村非遗保护工作体系,推动非遗工坊提质增效,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创新和丰富工作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以非遗工坊带动旅游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实现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