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独特的技艺、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此次安庆5家非遗工坊入选省级名单,成为全省数量最多的城市,不仅彰显了安庆在非遗保护上的努力,也带给我们思考,如何让非遗“活得”越来越好?

  让非遗“活起来”,关键在于融入现代生活。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愿意使用、消费甚至主动推广的文化产品。过去,许多非遗技艺之所以逐渐式微,正是因为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脱节,年轻人觉得“用不上”“太麻烦”“不实用”,导致市场需求低迷,传承后继乏人。

  近几年我们看到,一些非遗项目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推广,成功地“活”了起来。比如竹编技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席子、篮子,而是变成了精致的家居装饰品;陶器技艺结合现代审美,推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感的陶瓷杯、盘、摆件,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次入选的安庆非遗工坊,也正是依靠产品创新和市场化推广,让这些传统技艺焕发了新生机。由此可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必须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让非遗走进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不是停留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

  非遗要“活得好”,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支撑。文化传承不能只靠情怀,非遗的发展更需要市场的认可。一个非遗项目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没有市场,手艺再精湛也难以为继。

  此次安庆入选的5家非遗工坊,正是依靠市场化的发展路径,让传统技艺找到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比如绿茶制作技艺,如果只停留在传统的茶叶销售模式,可能很难吸引年轻消费者。但如果结合现代茶饮文化,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茶饮产品,甚至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打造“网红茶饮”,就能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非遗“活得久”,不能只靠老一辈的坚守,还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很多非遗项目的困境之一,就是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导致技艺濒临失传。要让非遗“活得久”,必须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让他们成为非遗的新生力量。

  如何让年轻人愿意学、愿意传承?一方面,要增强非遗职业的吸引力,比如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让年轻人看到这是一条可以长期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创造更多与年轻人互动的机会,比如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宣传非遗,让年轻人对其产生兴趣。此外,高校和职业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建立非遗研学基地,让年轻人从学生时代就接触并热爱这些技艺。

  非遗要“活得”越来越好,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保护,而是要在创新与传承的双轮驱动下,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让市场赋予非遗生存空间,让年轻人愿意接棒传承,才能让这些文化瑰宝焕发生机。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