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她力量”撑起乡村振兴“半边天”

  近年来,在望江县高士镇,一幅以女性为主角的乡村振兴生动画卷正在广袤田野上铺展——从黄梅戏悠扬的戏台到苔藓种植的温室大棚,从黄鳝养殖的粼粼水面到乡村治理的议事现场,这里的妇女们正以柔肩担重任,用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志愿服务、产业发展、文化带动、治理创新四大领域绽放异彩,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巾帼篇章。

14 拷贝.jpg

  在望江县高士镇一家助老食堂里,巾帼志愿者为老年人精心准备午餐。 通讯员 黄佩佩 摄

  从“庭院美”到“万家暖”的温情传递

  “张奶奶,今天给您做了红烧肉和青菜,趁热吃啊!”近日,在高士镇龙口村助老共享食堂里,巾帼志愿者安金凤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留守老人面前。这样的暖心场景,正是该镇妇联打造的志愿服务网络中的温暖一隅。三年来,巾帼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活动500余次,创建助老食堂3处,为120余名留守老人提供“暖心餐”。

  在“清洁望江”行动中,高士镇巾帼志愿者以“绣花功夫”雕琢美丽乡村。她们不仅带头清理村道巷陌的卫生死角,更将服务延伸到农户庭院,手把手教授收纳技巧,用巧思将废弃瓦罐变成花盆,让斑驳院墙焕发艺术生机。通过“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全镇打造示范庭院1220户,带动人居环境整治覆盖16个行政村,让“一户美”延伸为“村村美”。

  从“指尖技艺”到“振兴产业”的华丽蝶变

  春日里,在高士镇漆岭村苔藓种植基地,蔡春枝正指导工人分拣苔藓。这种疣叶白发藓是微景观市场的抢手货,每平方米能卖到120元。这位曾经的留守妇女,在妇联扶持下建起60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培育苔藓品种20余个,年产值突破300万元。蔡春枝创立的苔藓基地已培训妇女120人次,带动10余名姐妹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

  而在3公里外的高士镇童岭村小山圩,王水苗带领的“黄鳝娘子军”同样书写着传奇。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她将传统养殖升级为现代化产业,建成望江最大黄鳝养殖基地,带动100多人就业,年产值达3600万元。这些“产业玫瑰”的绽放,印证着“她经济”的蓬勃活力,全镇妇女主导的特色产业已覆盖种养殖、手工艺等6大领域,年产值突破1.2亿元。

  从“田间小调”到“精神家园”的文明滋养

  “移风易俗树新风,高价彩礼要不得……”近日,在高士镇龙口村文化广场上,黄梅戏票友组建的“三门楼戏班”将政策宣传融入黄梅戏唱腔,赢得满堂喝彩。这支由龙口村妇联执委组建的“文艺轻骑兵”,每年巡演30余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明新风。高士镇妇联培育的66支文艺团队,如同66颗文化火种,在传统节日开展惠民演出,将莲湘舞的铿锵、广场舞的欢快、腰鼓的热烈,化作振兴路上的精神号角。

  在高士镇乡村夜校里,妇女们既是学员又是讲师。她们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化身“文化使者”,传授非遗技艺、讲解农技知识。这种“以文化人”的浸润,让22个农家书屋年均借阅量突破3万册,催生出佩山农民诗社、童岭乡村书画院等文化新载体,真正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同频共振。

  从“柔性调解”到“积分赋能”的智慧探索

  “家和万事兴,咱们坐下来慢慢说。”近日,在高士镇综治中心的“三孝调解室”里,镇妇联主席聂海霞正在用“情理法”三字诀化解家庭矛盾纠纷。近年来,高士镇创新“三调联动”机制,妇联联合司法部门成功化解纠纷20余起,建立妇女儿童维权站3个,让法治温度浸润千家万户。

  更具创新性的是“积分超市”治理模式,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获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这套由高士镇妇联主导的激励机制,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带动全镇评选“好婆婆”“好媳妇”360人次,红白事简办率提升至92%,实现了“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蝶变效应。

  从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到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从文化广场的欢声笑语到治理前线的智慧碰撞,高士镇的“她力量”正在重塑乡村肌理。她们用黄梅戏的婉转唱响文明新声,以苔藓的坚韧诠释产业精神,借积分的灵动创新治理模式,她们在广袤田野间书写着“巾帼何须让须眉”的时代答卷,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因“半边天”的绚丽色彩而愈发动人。


(通讯员 张巅 檀萍 檀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