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晚报结缘20年 家中珍藏多份创刊号
挑选226篇副刊作品制作剪报集送亲友品读
90岁“铁粉”分享“悦”读之乐
近日,本报编辑部收到一本名为《安庆晚报月光城——剪报集》的册子。作者是来自桐城市的90岁老人严云瑞。
这本剪报集16开180页,内有目录,每篇文章和图片不仅保留刊发时的排版、栏目名称,还注明刊发日期。从精选内容到制作,严云瑞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将平日整理的剪报进行再加工,精心挑选《安庆晚报》226篇副刊作品,重新复印装订成册,送给亲朋好友品读。
谈及制作初衷,他坦言,将这些记录本地风土民情、展现时代变迁的文章集结成册,供家庭成员和亲友闲时品读,既是珍贵的记录,也具有纪念留存价值。
“爷爷热衷读报剪报,家里浓厚的阅读氛围对我们晚辈影响很深。从这本剪报集中,我领略到过去生活的印记和人生哲理,比如老手艺的记录、好人好事、生活小品等,感受时代变迁的同时感悟人生真谛。”严云瑞孙女严妍说。
“早年制作剪报时没有保留刊发日期,觉得遗憾。近几年,我特别将日期一并标注,这样更清晰。”4月9日,严云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读报、集报、剪报,是他的一大爱好。几年来,他从《安庆晚报》副刊专栏《月光城》上剪裁各类文章2000多篇,汇集了多本剪报。时间长了,有的已发黄变碎,为便于保存和阅读,特从近几年剪下的文章中选择226篇复印装订成册。由于受页面限制,有些长篇美文,只得忍痛割爱。
整个剪报集凝聚了严云瑞近十年的感悟,他在“剪贴者的话”中自述:“安庆晚报驰名副刊《月光城》,版面赏心悦目,栏目创立新颖,文章搭配、标题制作、图片选择、线条运用,各具美学效果。刊发的文章,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多出自本地风土民情,历史掌故,贴近时代脉博,接地气,看得见,摸得着。行文思路清晰,内涵丰富,真实可信,读之有味,唤起读者对往事的回忆,激发人们生活情趣,弘扬历史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作用,深受读者欢迎。”
作为读报达人,严云瑞曾加入中国集报分会,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报友,大家相互交流分享本地的报纸。“我与晚报结缘20多年,当时还是‘下午版’时,就开始订阅。2006年9月19日,《安庆晚报》创刊发行,我买了200多份创刊号,分送给全国各地的报友。”严云瑞记得,当时为了抢购创刊号,他写信到报社直接购买了100份,剩下的100多份分别在3个报刊亭买齐。家里至今还珍藏了20多份创刊号,他经常拿出来反复品读。
“《安庆晚报》创刊号共有88版,图文并茂,布局合理,版面风格明快、视觉冲击力强。一版以安庆市区域地图为全景,以‘振风塔’和‘安庆长江大桥’为近景,地图上的脚印寓义深远,充分表达了办报的决心,努力走自己特色之路。”严云瑞说,当年为了庆祝晚报创刊,他还写了一篇“横空出世 一展华彩”的评论文章发表在杂志上。
“晚报办报多年,一直保持鲜明的本土特色,是我们广大读者精神生活的良师,茶余饭后的益友,衣食住行的向导,家庭娱悦的乐园。”严老的言语中饱含着一位老读者对报纸的深情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