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从“汗滴禾下土”到“一键种田”
农民查显清“耕”新记

  在我国广袤的农业版图中,峡山村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农业村庄。查显清便是这个村庄土生土长的农民。

  从四户共用一头牛到拥有智能化暗化室,这位老农用半个世纪的春耕夏种,刻录下中国农业拔节生长的沧桑巨变。

  四分之一头牛的时代

  查显清生于1966年的峡山村,这个村庄位于安庆经开区茶岭镇的东南角,是典型的丘陵地貌,有水田1000多亩,人均不足一亩。

  “那时候最贵重的农具就是牛,是生产队共用的。”查显清说,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后,查显清一大家子分到了十亩田,而牛则变成了4户共用。

  给牛戴上笼头、套上牛轭,少年的查显清看着父亲用力拉紧麻绳、弓腰推犁,掌心的血泡慢慢变成厚茧,牛鞭挥舞,犁头掀开土壤,一道、两道……直到千万道垄沟覆盖上十亩田,已过去五六日的时间。

  犁好之后还要耙,又得再需五六日工夫。

  4户轮作下,牛早累得直吐白沫。

  这还不是最累的。“还有栽插、收割、拔草,秧苗要一颗一颗地插下去、稻子要一刀一刀地收割上来、杂草要一棵一棵的拔掉,靠的全是人力。”查显清举着例子,比如拔草,要卷起裤腿,弯腰半蹲在水田里,两手在前,边向前挪动边拔去秧苗间的杂草,像牛耕田一样来回,一垄一垄来回拔,四五垄下来便直不起腰,脊背被太阳炙烤得如同铁板,腿上还时不时吸附着蚂蝗,耕作一亩田往往得用一个人一天的时间。

  “铁牛”进村的轰鸣

  “农民苦农民累,春耕夏种汗浃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峡山村的土地抛荒越来越严重。

  1991年,25岁的查显清在村委会换届中,被推选成为了一名村干部,看着抛荒的地着实心疼。“在种好自己家农田之外,零星种了一些撂荒的农田,几年累加起来大概有三四十亩。”他说,传统的耕作方式难以为继。

  拖拉机的轰鸣打破了山村的沉寂。查显清发动全家,集资4万多元,买了一辆50匹马力的东方红牌拖拉机,成为全村首个“铁牛”拥有者。“犁刀发动,土浪滚滚,一晚上能耕十几亩田地!”查显清还依稀记得那时的振奋。

  但这并没有让离乡的人放缓脚步,抛荒的田地仍旧一日多过一日,2001年,查显清决定辞去村委会职务,成为一名“全职”农民,全身心地投入种田事业。

  “很多村民都觉得田荒着也是荒着,不如租给我,每年还能有点租金,这样我承包的田地从最初的几十亩慢慢到了上百亩。”查显清说,之后随着土地流转推行,在镇、村两级帮扶下,包括峡山村在内的三个村庄的农田都被他承包下来。

  就这样,从2000年初的几十亩,经营到2025年已有四千多亩田地。

  智慧农业用上“新农具”

  4月10日,走进查显清的现代农业基地——平安家庭农场。插秧机、收割机、浸种催芽机、育秧大棚令人应接不暇,他自己也成了拥有拖拉机驾驶证、无人机操作证等多项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

  “这是浸种催芽机,去年购入的,一次可以催芽1000斤种子。”查显清指着一个像冰柜模样的机器告诉记者,“传统方法催芽靠天吃饭,发芽率大概在60%-70%,现在这个机器恒温恒湿,良种发芽率接近100%。”

  “这是育种碎土机,种子发芽后,就投到这个机器里。”查显清操作起另一套机器,只见他把空空的秧盘放到机器上,传送带推动秧盘缓速前移,经过铺土、洒水、播种、覆盖多个工序,叠放整齐的秧盘便鱼贯进入暗化室。

  暗化室看起来平平无奇,却可以通过智能温控将出苗周期缩短至三四天,“传统方法出苗大概需要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如果遇到倒春寒等气温过低的情况,就容易烂苗,有了这个暗化室,一百平米左右的空间一次性最多可以育出一千亩的秧苗。”

  从催芽、育苗到收割、加工,查显清投入机械设备三百多万元,几乎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机械化甚至智能化,他说:“如此投入离不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比如暗化室的建设,农委专家全程指导,而且作为推广项目,还给予了40%的补贴。”

  “而我,作为一个农民,就是要多种粮、种好粮!”查显清掷地有声地说道,四月的暖风吹过他黝黑的面庞,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在这片田野流淌,半个世纪的农具变迁史正悄然化作新时代的丰收序曲。


(全媒体记者 江露露 常艳 通讯员 刘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