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养殖到全链发展
稻虾共舞,奏响供销两旺“丰收曲”
4月12日凌晨3时,晨曦微露。“起网咯!”宿松县汇口镇西湖村的虾塘里,养殖户夏辉稳稳踩在小船上,网兜轻轻一挑,一只只小龙虾落入筐中。它们即将搭上冷链专车,奔赴各地市场。
“瞧这只,快有我手掌大了!”夏辉举起一只青壳红螯的“巨无霸”向记者展示。得益于独特的水质资源及早春气温回升快的有利条件,宿松小龙虾在3月上旬便开始上市,养殖户们精准掐住全国市场的“空窗期”,把原属于夏季的鲜香,提前端上了初春的餐桌。
夏辉的120亩稻虾田今年首捕便迎来“开门红”,自3月上旬截至目前,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5万多元。“今年市场行情很好,成品虾以特大虾每斤50元、大虾每斤40元、中虾20元的价格,‘直飞’九江、南昌、武汉、上海、杭州等地。连指甲盖大小的虾苗也能以每斤10元的身价卖出去。”夏辉说。
近年,宿松县汇口镇锚定建设省际毗邻地区农副产品主产区目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稻虾轮作特色种养业,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每年2至3月投放虾苗,四五月就能收获小龙虾。后期轮捕轮放,在6月初可持续收获小龙虾时种植水稻,10月收稻谷,冬闲田种植龙虾饲料,实现养虾种稻的轮转。
西湖村是“两季虾一季稻”模式的首批践行地。“我们有全镇最大的稻虾基地6000余亩,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左右。”西湖村村委会副主任段丙荣介绍,每亩稻田产虾可达500斤以上,单季水稻产量稳定在1000斤,亩均收入从单种水稻时的800元提升至3000元左右。而且,这种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40%以上,虾粪肥田生态种养也提升了稻米品质。
西湖村小龙虾的丰收,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信号,更是宿松稻虾全产业链“狂飙”的缩影。目前,该镇已建成规模化稻虾种养基地21个,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5.6万亩,小龙虾产量突破8000吨,优质虾稻产量达2万吨,实现稻虾综合产值2.36亿元,居全市乡镇前列。
以“稻虾CP”为支点,汇口镇撬动起覆盖种养、加工、消费的产业链条。建立全市首家小龙虾加工企业,年消纳周边市场小龙虾3500吨;创办西湖村龙虾饲料加工厂,年加工产值500万元;桑落洲小龙虾交易中心更是让汇口“稻虾”、“虾稻”两大品牌深入人心。
“卖产品”也要“卖体验”,汇口镇还将小龙虾与文旅深度融合,玩出新花样:安徽宿松2024“徽动消费·滋味宿松”惠民消费季暨首届龙虾节上,汇口龙虾化身“鲜气顶流”狂炫出圈;由小龙虾制成的调味虾、清水虾、预制虾等,通过“鲜虾速达”电商平台直供全国,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种养+”形式年吸引3万余人次游客前来品虾、垂钓、观光,带动餐饮、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小龙虾产业从“季节网红”转变为“全年热门”。
从零星试水到连片万亩,从单一养殖到全链发展,汇口稻虾产业华丽转身,未来更可期。
(见习记者 刘丹 通讯员 姜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