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坚守,他把冰冷铜板变成生动画作
何淦:一方铜板书礼让
4月12日,在桐城市六尺巷景区吴府回廊中,记者循着此起彼伏的“叮叮”脆响寻去,只见鬓角微白的何淦身着靛蓝粗布围裙,伏在紫铜案前,左手拇指抵住尺许见方的铜面,右手握铁锤如执笔,锤尖在铜面游走,“一纸书来只为墙”的诗句渐次浮现,顿挫间力道忽轻忽重,字迹的立体感愈发鲜明。阳刻凸起如浮雕,勾勒张英挥毫题诗的潇洒;阴刻凹陷似水墨,晕染吴家退让三尺的谦和,精巧的铜板浮雕画引发周围游客的啧啧称赞。
千锤百炼“铜”心不改
铜板浮雕画是一种采用纯手工工艺,集绘画、书法、浮雕金属工艺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需经过高温退火、锻打、锤等多达十多道工艺,通过在铜板上不同力度、角度的敲击,创作出深浅不一、纹路各异的图案,最终让扁平冰冷的铜板变得柔软生动,成为精美逼真的作品。而要在厚度1毫米左右的紫铜板上浮雕出将近5毫米高的精美图案,这种工艺不仅要求艺人有较高的艺术天赋和精湛的技艺水平,还需要心、眼、手、力的精密配合。
“我这一手祖传技艺,练了有40多年了。”何淦说。
在何淦的童年记忆里,总少不了铜板碰撞的清脆声响。用何淦的话来说,“儿时的兴趣,没想到一坚持就是40多年。”1969年出生的何淦自蹒跚学步起便趴在祖父的铜板旁,看老人将铜板架在木架上,錾刀游走间,龙凤纹样跃然板上。
那个年代的民间艺人为了温饱颠沛流离,祖父一开始并不愿意何淦吃这份苦。然而,因他自幼便对画画、雕刻展现出浓厚兴趣和天赋,祖父还是将手艺倾囊相授。
“铜是有脾气的,火候差一分,线条便失了神。”每一锤的力度、每一次錾刀的角度,都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多年来,何淦在这一方铜板天地里,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
“阴刻要入铜三分,阳刻得悬腕提力。最难的是在铜板上‘留白’。就像水墨画的飞白,该停的地方要果断收刀。”何淦介绍道。从需要照着图纸反复思考錾刻技法到自主设计图纸、轻车熟路驾驭各种繁复纹饰,何淦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换来了能在铜板上雕出细若发丝的纹路的精妙技术。
一锤一錾敲出“礼让”新声
自祖父手中接过錾刀后的几十年,何淦走南闯北,创业谋生,始终带着祖传的錾刀与铁锤,像游子带着乡音。直至2024年12月底,何淦带着技艺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在六尺巷景区开设铜板浮雕画作坊,将传统铜雕技艺与六尺巷文化相结合,为传承和弘扬桐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2025年春节期间,游客在巷口排起长队,何淦的工作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他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从清晨六点至深夜十一点,刻刀敲击铜板的声音从未停歇。“‘礼让’牌坊、家书等都很受游客欢迎,高峰时,我一天创作了60幅作品,晚上入睡时双手仍止不住颤抖。”虽然辛苦,何淦却觉得自豪,“铜板比纸耐久,这些画作即使过了百年,依然还能传播我们桐城人的智慧。”
三个月卖出了300余幅作品,何淦却拒绝批量生产:“每块铜板的软硬都不一样,机器压模出的是千篇一律,手工敲打的才是独一无二。”走进何淦的工作室,游客们总爱抚摸那些带着体温的铜板。有人定制家训匾额,有人求刻镇宅神兽,更多人是为了感受这份“慢手艺”的温度。
何淦从不拒绝传授技艺。他免费开课授徒,向有志于学习铜雕技艺的年轻人传授“绝活”,借此培养铜雕领域的工匠人才。耐心讲解技法时,他总要提到六尺巷的故事:“张英‘让出三尺’是胸襟,我们手艺人的‘让’,是每一刀每一刻都要给铜板留余地。”何淦说,铜板浮雕最珍贵的是“留气口”——在密集的錾刻间留出呼吸的空间,就像为人处世要懂得谦让。“六尺巷的故事,本就是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留白’。”
“以后,我会尝试将现代设计语言融入传统工艺,打造更多年轻人喜爱的作品。同时,也计划通过线上平台推广锻铜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的魅力。”关于未来的发展,何淦已做好规划,他也希望能培养更多年轻的传承人,让这项技艺真正扎根于下一代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