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问政->正文

气胸,一种会呼吸的痛
严重或危及生命 专家呼吁重视预防

  前段时间,一位艺人因气胸离世,引发了公众对这一疾病的关注。什么是气胸?这种疾病会对人造成怎样的伤害?有哪些预警信号?该如何防治?记者就此联系安庆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丁国正、安庆一一六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吴其琛科普气胸的成因、危害、高发人群、症状及预防措施等。

  气胸分先天和后天两类

  气胸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吴其琛介绍,气胸主要是由于胸腔内出现肺大泡,破裂后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正常肺组织被压缩,进而引发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肺大泡较大,对心脏和大血管造成压迫,短时间内会危及生命,这种情况被称为张力性气胸,是气胸中最危险的类型。

  丁国正进一步介绍,气胸的发病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气胸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性气胸多与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有关,长期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疾病是重要诱因。特别是长期吸烟者,其肺部组织因长期受到烟草刺激,容易发生肺气肿,进而形成肺大泡。

  年轻人和老年人高发

  气胸的发病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年轻人发病多与先天性肺发育异常有关,尤其是身材瘦高、体型消瘦的男性更为常见。“这类人群的肺组织可能存在薄弱点,一旦遇到剧烈咳嗽、举重、憋气等诱因,就容易导致肺大泡破裂,引发气胸。”吴其琛解释说。

  老年人多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长期吸烟导致肺气肿,进而形成肺大泡,多在秋冬季节高发,尤其是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呼吸道感染风险增加,易诱发气胸。

  丁国正提醒,学生压力较大,晚上熬夜,身体抵抗力差,加上部分学生本身有肺大泡病史,多种因素叠加,易导致气胸发作。此外,一些需长时间憋气的职业,如游泳运动员、举重运动员等,也是气胸的高危人群。

  气胸发作时,通常会出现突发性胸痛、胸闷、气急、大汗淋漓等症状。据吴其琛介绍,气胸对身体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发作时,“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它是一种急危重症,抢救时间很短,和心梗一样,需立即处理。一旦出现突发性胸痛、胸闷、气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气胸可预防可治疗

  吴其琛认为,预防气胸首先要从减少危险因素入手。年轻人要避免举重、潜水、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和过度用力,尤其是已知有肺大泡的人群。老年人则要戒烟,减少粉尘吸入,控制慢性疾病。

  丁国正建议家庭中应避免二手烟和三手烟的暴露,建议公众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挑食、不偏食,戒烟,减少熬夜,注意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

  此外,定期体检也非常重要。“体检可及时发现肺部潜在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吴其琛呼吁重视自身健康,尤其是有家族病史或已知肺部疾病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

  治疗方面,吴其琛介绍,如果气胸较轻(气体量少于20%),且无明显症状,可通过休息自行恢复;如果气体量较多,通常需要通过引流管排出胸腔内的气体。如果是反复发作或有明显肺大泡的患者,建议进行胸腔镜手术切除肺大泡。

  对于气胸患者康复后的运动建议,吴其琛表示,康复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年轻人在术后两周左右可以开始进行慢跑等适度运动,而老年人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

  专家呼吁消除认知误区

  “气胸的治疗相对简单,大多数患者在县级医院即可得到有效治疗。”丁国正说,公众对气胸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难以治愈,但实际上,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就医,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恢复健康,无需过度恐慌。“如果出现了气胸的一些症状,要及时就诊,就近就医就行。”

  总而言之,气胸虽是一种突发性疾病,但通过了解其成因、高发人群以及预防措施,公众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两位专家共同呼吁大家重视气胸的预防,正确认识气胸,关注自身健康,远离气胸的威胁。


(见习记者 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