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绘丰景
湛蓝的天空下,菜子湖畔,40亩莴笋种植基地上,一棵棵长势旺盛的莴笋翠绿挺拔;巨石山下,一排排钢架大棚错落有致,俯瞰下去犹如一节节盛满了致富希望的高速列车;艳椒种植基地里,人们忙碌的身影与田间机械的轰鸣声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振兴画卷……近日,记者行走在宜秀区罗岭镇,到处涌动着特色农业发展的澎湃热潮,一幅产业富民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4月20日,村民在宜秀区罗岭镇姥山社区莴笋种植基地采收莴笋。 通讯员 袁楠 摄
“蔬”写增收致富新前景
时下,正是莴笋采收的时节。走进宜秀区罗岭镇姥山社区的40亩莴笋种植基地,一棵棵长势旺盛的莴笋翠绿挺拔,30余名村民在社区“两委”成员的带领下,正在田间地头热火朝天地采收莴笋,砍摘、打捆、搬运、装车,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热闹的丰收景象。
小莴笋大丰收,小乡村大赋能。近年来,罗岭镇姥山社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围绕农业增效、群众增收这条路子,通过土地流转、带头种植、“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壮大蔬菜种植产业,探索出一套适应本地的蔬菜栽培技术,实现了“订单生产、田头交易”的种植模式,把莴笋产业发展成为富民产业、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聚能赋力。
“姥山社区今年种植的40亩春莴笋,每亩产量达到6000到8000斤,而且有效解决了本村30余人务工就业,预计本茬莴笋采完后为他们带来务工增收10万余元,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姥山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凯说,今年莴笋产业的销售额将全部作为社区集体经济前期开垦、后续土壤与技术改良以及科学管育资金,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一年种三轮农作物,探索发展四季产业,让村民们一整年都忙起来、有收获。“在蔬菜基地干活,一天有8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家庭。”务工村民江小风开心地说。
今年以来,姥山社区“两委”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把市场调研成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安徽盛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因地制宜谋划应季蔬菜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利用产业链上游土地资源种植培育应季蔬菜,产业链中下游对接蔬菜批发市场、商超、电商直播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不断巩固蔬菜产业链,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订单式发展,让露天蔬菜种植成为姥山社区的富民产业。
紧握产业发展“金钥匙”,叩开乡村振兴“致富门”。姥山社区目前已经种植了辣椒、有机花菜、甘蓝、莴笋等蔬菜品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一步将种植豆角、美人椒等蔬菜品种,以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带动村民富起来,让钱袋子鼓起来。
共建共赢“椒”筑振兴路
春日里,走进罗岭镇花元村的田野间,起垄完成的农田上覆盖着银白色地膜,绿意盎然的艳椒苗在阳光下舒展枝叶,党员群众忙碌的身影与田间机械的轰鸣声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振兴画卷。“花元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通过开耕整地、深沟起垄、覆膜种植等标准化作业,在村部周边打造30余亩艳椒种植示范基地,以‘小辣椒’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花元村党委书记严辉说。
近年来,花元村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结合村内土壤条件及市场需求,确定艳椒种植为特色产业方向。村“两委”班子带头成立产业推进小组,组织党员、致富能手向专业辣椒种植专家学习种植技术,并邀请农业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形成“党委+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当地村民种植积极性高涨,首批100亩高标准种植基地完成落地。
为确保艳椒丰产丰收,花元村积极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采用旋耕机深耕松土提升土壤活性,按科学间距开沟起垄增强排水透气性,覆盖可降解地膜实现保墒抑草。驻村农技员全程指导水肥管理,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基地艳椒长势喜人,预计亩产可达3000斤,较传统种植模式增产约20%。“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有党员带着学技术,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正在田间务工的村民查风南开心地说。
为解决销路问题,花元村党委提前谋划市场布局,与池州、合肥等地生鲜市场、辣椒酱生产制造商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同时,该村积极对接胡玉美辣椒烘干车间,开发辣椒酱等深加工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按当前市场价测算,花元村艳椒种植基地年产值预计突破60万元,带动脱贫人口和残疾人群3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如今,火红的艳椒不仅映红了花元村的土地,更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严辉表示,下一步,将扩大种植规模至100亩,与小中圩400亩莲藕种植基地、大沙河沿河联合打造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园,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花元村的生动实践,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通过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动能,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大棚经济“棚”勃发展
近年来,罗岭镇凤溪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整合、盘活社区资源,推动“党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让辖区群众切实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业。目前,凤溪社区现有20亩大棚蔬菜,种植了黄瓜8亩、四季豆12亩。二期大棚项目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中,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可以完工并开展种植。”凤溪社区党总支书记金康林说,目前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凤溪社区党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建设蔬菜种植基地,大棚生态园的建成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的问题。同时,社区优化大棚产业种植结构、科学施用肥料、严格控制农药残留,不断提高蔬菜种植质量和产量,为蔬菜增产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凤溪社区大棚蔬菜生态园产业基地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和覆膜等措施,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和天气状况调节营养输送,结出的黄瓜不仅产量高、采摘期长、品质佳,而且清脆可口、绿色健康,深受果蔬采购商青睐。目前黄瓜已进入采摘季节,近期市场收购价可达到1.5元一斤。正在摘黄瓜的基地负责人开心地说道:“目前,我们基地种了8亩黄瓜,产量比较好,预计亩产12000斤左右,按照目前市场均价,这一茬预计收入14万余元。”
农业产业发展,既是带动农民增收和确保农村稳定的主要抓手,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凤溪社区大棚蔬菜生态园产业的发展,不仅助力社区集体增收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让当地群众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务工,做到家庭与务工“两不误”,真正实现产业兴、集体强、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