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年支出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0.82亿元
资金“兜”住群众“幸福底”
记者从全市民政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全市民政系统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各项工作成效明显,获得4个国家级表彰表扬、入选4个国家级试点示范、荣获4个省级表彰示范,切实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
去年,我市聚焦兜底夯基,基本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全年支出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0.82亿元,有力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02万人、特困人员2.77万人,实施临时救助8210人次,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儿童关爱更暖心,及时、足额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3265.18万元,集中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活动695场。残疾人保障更完善,连续四年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补贴标准,全年累计发放补贴1.45亿元,惠及13.12万名残疾人。临时遇困人员救助更有温度,“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行动累计救助1600多人次,桐城市“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典型案例获省厅大力推介。
紧扣群众关切,我市基本社会服务普惠可及。老龄事业深入发展,深入开展“敬老月”活动,联合发起“银龄行动”志愿者招募工作。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全市发放高龄津贴、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8076万元,惠及17.52万老年人。完成1158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点66个、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9家,改造公建公营农村敬老院52家。4家机构入选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3家机构入选长三角(安徽)健康养老基地。婚姻登记服务逐步优化,建立全市首个公园式婚姻登记处,创新开展集体颁证活动,桐城市入选省第三批婚俗改革实验区。殡葬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减免群众丧葬费用2177余万元。完成全市2021—2035年殡葬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升改造公益性公墓19座。
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善作有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全市新成立登记社会组织1123家,共登记社会组织3482家。慈善事业焕发生机活力,全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860支,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筹集善款2100多万元,项目规模效益位居全省前列。市慈善总会、望江县慈善总会荣获长三角慈善之星。福利彩票销售创5.08亿元新高,筹集福彩公益金1.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