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增效 带动农民增收 助力乡村振兴
农特产品“驶”入电商快车道
4月16日,走进位于宿松县华亭镇山壳佬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主播正在直播间介绍着各具特色的宿松当地农特产品,并不时与观众进行互动,解答网友们的问题,详细分享自己的推荐理由。近年来,宿松县山壳佬农产品贸易公司通过“公司+基地+电商+农户+产品”的发展模式,将宿松优质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让“宿松滋味”搭乘电商快车,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在手工制作类食品生产车间,几名女工正忙着将热气腾腾的小麦粑从蒸笼里捡拾到货架上,每一个饱满的小麦粑底下都粘着一片粽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山壳佬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梅芳介绍,粽叶是连着小麦粑一起蒸熟的,这么做,既能让小麦粑不粘蒸笼,又能使小麦粑里融入粽叶的清香,使口感更加丰富。
清明节做水菊粑,端午节做小麦粑,春节做糍粑、豆粑、鱼面……这些都是宿松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一些长年在外打拼的宿松人因吃不到家乡的传统美味而更加思乡心切。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公司组织女工大批量生产手工食品并开通线上销售渠道,让身在他乡的宿松人也能轻松品尝到“家乡滋味”,这一心愿得以实现,也填补了宿松传统食品行业的发展空白。此外,进一步传承弘扬了宿松传统手工类食品的制作工艺,还解决了周边很多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问题。
宿松县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在历史上就孕育出了丰富的“宿松滋味”。“宿松滋味”有的长在山区,有的育于河湖,有的取之泥土,有的来自手工,如甲鱼、毛鱼、银鱼、河虾等水产类食品育于河湖,雨花菜、笋干、葛根粉等农家干货类食品长在山区,糍粑、豆粑、小麦粑、鱼面等传统食品则来自手工制造。然而,受制于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价格偏低等因素影响,多年前广大农户生产制作“宿松滋味”的积极性并不高。
2013年11月,洪梅芳回到家乡宿松创办了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并在河塌、华亭两地创办了2个电商直播基地和1个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采取“公司+基地+电商+农户+产品”的发展模式,不断挖掘“宿松滋味”资源,丰富“宿松滋味”品种,提升“宿松滋味”品质,让“宿松滋味”走出宿松,走向全国,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山壳佬农产品贸易公司已与宿松县20余个农业合作社、20余个农业种养大户和200余个普通农户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年线上销售额超千万元。
“公司将深耕农产品直播领域,为特色农业发展插上‘数字’翅膀。”采访中,洪梅芳介绍,宿松在外工作的老乡非常多,但他们无论走得再远,都忘不了家乡的味道,公司将积极拓展“乡厨”业务,推动“宿松滋味”出村进城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