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双把“戏”传
在“戏曲之乡”安庆市怀宁县,传承黄梅戏文化的道路上,有两个名字格外闪亮:时小柳、都飞飞。带教学生、指导戏迷、创排节目、填词唱戏……年过七旬的夫妇俩将黄梅戏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孩童心间,将热爱黄梅戏的学子送入高等学府,将黄梅音韵传播到广阔天地,点亮戏曲传承的艺术“火种”。
启蒙人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4月15日下午,怀宁县振宁学校多功能教室里,一曲黄梅调唱尽六尺巷里的情意深长。
一群少年郎围着两位长者咿呀学戏,也不时发问:“奶奶老师,这句是这样唱吗?”“爷爷老师,您听我的发音准不准?”
孩子们口中的“爷爷老师”“奶奶老师”,是怀宁县颇具声望的黄梅戏文化传承“达人”时小柳、都飞飞。夫妇二人曾是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专业演员,从事黄梅戏表演工作二十载。
眼前的都飞飞身着一袭红裙,讲到动情处,神采飞扬。78岁的时小柳坐在一旁,手指不停地打着拍子,“监督”着孩子们的课堂表现。
自2023年9月起,每周三傍晚的黄梅戏课程,是他们与孩子们的“一期一会”。当日,二老是专为孩子们参加怀宁县中小学生黄梅戏竞演排练而来。
学校副校长郑寒芳总会陪着两位老人,他的“小私心”是偷师。“他们不仅教唱词、身段,也讲解人物故事、民风民俗,孩子们爱学,我们也爱听。”
从10个学生到53个学生,时小柳和都飞飞带教的黄梅戏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去年,二老为孩子们量身创排的京剧黄梅戏融合节目《梨花颂》登上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舞台,更加坚定了孩子们学好黄梅戏、唱响黄梅戏的信心。
自退休以来,时小柳和都飞飞的足迹遍布怀宁县各个中小学及各类活动现场,编排黄梅戏创新融合节目超百个,填词新唱黄梅戏曲目30余首,先后编排《从小学唱黄梅戏》《孔雀东南飞》《望春花》等节目。
在怀宁,时小柳、都飞飞在的地方,总有黄梅戏音袅袅盈耳。
传播人
进校园、办活动,只是时小柳、都飞飞多年传承黄梅戏文化的片段。
1988年,因身体伤病等原因,二人离开剧团,到县直部门工作。但走下舞台的夫妇俩却从未真正“放下”黄梅戏。
一开始,都飞飞利用闲暇时间在网络平台上讲戏,吸引戏迷万千。而后,来自香港、贵州等各地的戏迷循声而来,愿意学戏的孩子也被家长领到了家门口。看着一双双渴求的眼睛,都飞飞将三口之“家”变成了“课堂”。下至五、六岁的孩童,上至年过半百的长者,二人皆来者不拒、倾囊相授、分文不取。
家庭“课堂”各方面条件不如正规学校,都飞飞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学戏环境。二老家中保留的一方石磨,并不是为了磨豆浆,而是为了演示黄梅戏《对花》中那句“磨的什么粉”。
“有的孩子从未见过石磨,唱到这儿,他们无法投入真情实感,那就买一个给他们先练练手再学呗!”都飞飞说。
二老还在家中搭建还原了一些戏中的场景,如黄梅戏《牛郎织女》中“架上累累悬瓜果”、《对花》中“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让学戏者有了具象的认知,也为二老的心思心生感动。
姜文俊是二老的得意门生。2018年他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怀宁,进入县黄梅戏剧团。“在两位老师家里免费学了四年,二老是我的黄梅戏启蒙老师。”姜文俊说。
姜文俊家离两位老师的家只有百米,每天清晨五点,他在家中二楼阳台上“吊嗓子”。只要哪个地方发声不对,很快,随着一串“咚咚咚”的脚步声,爷爷老师或奶奶老师就“瞪着眼”出现在眼前。
在二老的悉心教导下,姜文俊拿下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金花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这些年,二老带教过的戏迷超120人,多人在国家级、省级戏迷大赛中获得佳绩。如今,他们在全国各地共唱一出黄梅好戏。
引路人
2019年3月,当时已经72岁的时小柳和65岁的都飞飞接到一个“邀约”。位于怀宁县城的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邀请他们常态化开展黄梅戏专业课程教学,为黄梅戏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时小柳和都飞飞很快有了答案,便将黄梅戏“课堂”从家中搬到了中职学校。
二老第一届、第二届黄梅戏班的学生,均是从高二年级中筛选出来的,形体、唱功都要从零起步。压腿、走步,“吊嗓子”、唱句子……时小柳和都飞飞日日守在教室里,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自掏腰包给他们买练功服和演出服、陪着他们控制饮食减重、激励他们“争抢”上台表演的机会。
就这样,严厉着、疼爱着、引导着,黄梅戏专业班带教了一届又一届。
今年4月17日,第六届黄梅戏班的学生李颖看到了满意的对口高考录取结果,回望过去三年的学习历程感慨:“两位老师像亲人一样。”
李颖还记得,爷爷老师曾扭伤手腕,打着石膏上课,4个月未曾请过一天假;专业课考试前一个月,奶奶老师总是从家里带来温热的鸡汤、茶叶蛋,为大家补充营养;专业课考试当天,二老来送考,奶奶老师在安庆师范大学考点守了一上午……
不同于指导戏迷或教小学生唱戏,帮助中职学子考入高等学府深造,为黄梅戏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是夫妇俩心中的“头等大事”。
经过研究摸索,时小柳、都飞飞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为了避免大家的自选唱段“撞车”,为每个人打磨了适合的黄梅戏选段,开展一对一地指导教学。
虽然工作量成倍增加,收效却很明显。第一届黄梅戏班13名学生全部考入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表演专业,轰动一时。“当时看到录取结果,孩子们抱着我俩哇哇大哭,都不敢相信自己考上了大学。”都飞飞说。
六年的付出,为孩子们博得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也赢得了学生们打心底的尊重和喜爱。
至今,时小柳、都飞飞所带的六届学生中,共有113人参加了黄梅戏专业对口高考,93人成功考入安庆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率达82.3%。
近两年,陆续有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或表演、或从教。“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努力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古老悠扬的黄梅曲调。”该校第二届黄梅戏班学生刘绍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