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在良性互动中提升媒体监督效果

  “工地门口的减速带太多,‘颠’到怀疑人生,影响市民通行。”4月24日本报5版刊发的《40米的路装了8条减速带》一文,引发了不少市民关注。4月24日下午3时,记者再次来到该工地出入口看到,减速带已由原来8条减至2条,地上有明显拆除痕迹。

  (《安庆晚报》4月25日)

  从曝光到拆除6条减速带,不到一天的时间。这样的整改效率不可谓不高。从中我们看到了媒体监督在现代城市管理上的作用。当然,这种高效的背后也少不了责任单位闻过即改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一定程度也反映了被监督者对待媒体监督的态度。说白了,这是监督与被监督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由此才有了事实上高效处理的结果。

  媒体承担着社会监督重任,但要想监督落在实处,还须被监督者积极有效配合。若被监督者对媒体的监督睁一只闭一只眼,或装眼瞎,根本不当回事,或打太极,能推就推,就不会有好的监督效果,更谈不上对问题的高效处理了。

  由此,被监督者对媒体监督的态度决定了监督的效果。对于媒体反映的问题,被监督者应当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认真对待,既要正确对待媒体曝光,更要拿出真诚的勇气与担当,促成被曝光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来自外界的监督相当于多了一双看问题的“眼睛”,便于以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处理好事情。

  相反,对媒体的监督不管不问,以冷漠的态度对之,甚至动不动就以各种方式来威胁,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提高社会监督成本。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现实中“8条减速带一天之内减至2条”的报道,既让人看到了媒体监督在城市管理上发挥的作用与力量,也让人窥见了相关单位对待舆情所表现出来的高素质媒介素养。

  现实中媒体的监督能否落到实处,需要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间的良性互动。一方提供外部监督,一方负责将监督反映的问题处理好、解决好,力争做到监督有落实、有回应。如此一来,在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同时,必将大大提升媒体监督的效果,促进社会治理的进步。


(未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