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莓撬动80余亿元大产业
22年前,安徽省农科院一名专家来到怀宁县的一个小山村,试种了几棵蓝莓苗。不承想,这几棵蓝莓苗成了“星星之火”,截至目前,怀宁县蓝莓种植面积突破9万亩,蓝莓综合产值达到85亿元。一颗小蓝莓飞上致富的枝头,发展成富民强县、乡村振兴、百姓富裕的大产业,怀宁县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
5月7日,在怀宁县金拱镇高湖村蓝莓种植基地,镇村干部在田间地头为果农直播带货,助力农产品销售。 通讯员 檀志扬 丁浩浩 摄
科技赋能 蓝莓更甜
如今,这里没有传统农业的“面朝黄土”,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控制屏闪烁的数据、自动化灌溉系统的潺潺水声,以及村民们忙碌却充满希望的笑脸。这一切,都彰显着科技为怀宁县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5月6日,走进怀宁县高河镇波波果业有限公司蓝莓基地,阳光下,蓝莓树托起或蓝黑或青绿或紫红的蓝莓小果,现场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果香,让人垂涎欲滴,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该公司总经理刘金龙带领几十名村民正在采收蓝莓,游客陈钟来也和朋友拎着篮子走进蓝莓基地,他惊喜地说道:“这里的蓝莓又多又大!”“快尝一尝我们的蓝莓,又脆又甜。”说话间,刘金龙随手摘下一个蓝莓递到陈钟来手中。“真甜!”陈钟来边吃边说道。
蓝莓甜,刘金龙说他心里更甜。过去这片600余亩的土地十分贫瘠,靠种植传统作物一直发展不起来。当高河镇2023年引进波波果业有限公司时,刘金龙带领员工经过几个月时间将这片荒地整理出来,并投资1亿元新建分拣中心和5G蓝莓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温室大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对蓝莓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测和智能调控。基地采用“温室大棚+基质盆栽+水肥一体化+蜜蜂授粉”的高效栽培模式,摆脱了对土壤和气候的依赖,减少病虫害影响。这种模式犹如为蓝莓生长精心定制的“营养套餐”,精准把控每一株蓝莓的水肥供应,实现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现在只需要1个人、1部手机就能管理上百亩蓝莓。”刘金龙说,有了科技助力,种植蓝莓更省心省力。
与此同时,怀宁县健全“科技特派员+”运行机制,攻克了30余项生产技术难题,运用“5G+物联网”技术,搭建“智慧蓝莓”平台,构建7个智慧蓝莓应用场景,实现对蓝莓实时远程监测与诊断,蓝莓质量安全监管精准化、可视化。怀宁县蓝莓产业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蓝莓丰收 村民增收
“我在这里务工好几年了,每年有近15000元收入。”怀宁县金拱镇高湖村村民汪金兰说,“以前这里是荒山一片,现在好了,镇里通过招商引资全部开发种上了蓝莓,我们村民在家门口蓝莓基地上班,既有固定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更重要的是家乡环境变美了。”在汪金兰手指的方向,100余亩连片的蓝莓园苍翠欲滴,昔日荒山坡岗披上了一层蓝装,一颗颗饱满的蓝莓缀满枝头,让人望而生津。
5月6日清晨,在怀宁县洪铺镇新龙村马直组的蓝莓基地,村干部带着10多名工人正在逐垄检查蓝莓的长势及挂果情况。在他们的脚下,一条条滴灌管道正在为蓝莓输送着定制化的“营养套餐”。“这片35亩的蓝莓是我们村自主经营的,今年蓝莓产量预计有4吨,可以创造15万元左右的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周边40名群众务工增收。后期我们准备稳步扩大蓝莓种植规模,让更多的村民有活干、有钱赚,真正实现强村富民。”新龙村党支部书记冯利华说。
5月7日,在怀宁县腊树镇芝岭村白屋组的蓝莓基地建设现场,两台挖掘机正有序整理坡地,工人们忙着铺设滴灌管道,新翻的坡地已栽种上数百株蓝莓幼苗。“今年我们村计划新增蓝莓200余亩,采取‘平台公司+合作社’模式,总投资约320万元,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芝岭村党委书记严卫华介绍。目前,腊树镇种植蓝莓面积达5000亩,已成为该镇实施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新名片。
2023年,怀宁县月山镇复兴村经济联合社与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达成合作关系,流转200余亩山场、荒地发展蓝莓产业,按照“党支部+经济联合社+基地+农户”的自主经营模式,实现农户收入与村集体经济“双增收”。村民曹小兰是蓝莓基地的一名老员工,她说:“蓝莓基地开始整地的时候我就来了,前后参与了整地、铺布、摆盆、滴灌设备安装调试、种苗、修剪等多个工序,现在一个月工资3000元,到了年底还给我土地流转的钱。”
农旅融合 乡村更美
春夏之交,走进怀宁县雷埠乡白桥村蓝莓采摘园,果香扑鼻而来,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蓝精灵”缀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游客们拎着篮子兴致满满地穿梭在果树间,边采摘边品尝,享受着身处大自然的乐趣。“这里的蓝莓品质好、口感好,比我在街上买的好吃,所以趁着周末带着孩子来体验采摘。”游客张美静笑着说。
“我们采摘园内还设有农家土灶、休闲饮吧,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体验烧农家饭、钓龙虾等活动,感受农家生活的乐趣。”采摘园负责人说,近年来,采摘游越来越“热”,他也在不断拓展内容,为游客带来更多新体验,让游客不再是“来了就摘,摘完就走”,而是真正地“游”起来。
时下,怀宁县蓝莓开始成熟,采摘时节将持续到8月底。“生态”“绿色”“休闲度假”“享乐农家”,这些字眼成为怀宁旅游的热词,以农业观光为主线的旅游服务业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这一块有400多亩,除了供游客现场采摘外,工人们边采摘边包装边送入保鲜库,每天下午6点装上冷链运输车,送往各地大超市。除了采摘、包装、上超市货架这半个小时时间,其他时间蓝莓都在保鲜中。”怀宁县马庙镇蓝莓基地负责人介绍说,为保证蓝莓的新鲜度,基地采用冷链运输直达的蓝莓运送模式,保证了蓝莓鲜果的品质,达到直接食用的标准。从采摘到城市大超市,在短短5小时左右冷链“护航”后,新鲜的蓝莓就出现在了长三角地区消费者的果盘中。除了长三角地区,怀宁蓝莓还销往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深加工的蓝莓酒、蓝莓干、蓝莓饮料等产品还销往海外市场。
怀宁县还建成蓝莓成果展示中心、科普研发中心、物流电商中心及蓝莓商业街。依托蓝莓产业优势,怀宁县探索出一条“蓝莓+旅游”的发展新路子,不仅建成了5G蓝莓科研基地、独秀山公园、马拉松生态廊道等蓝莓主题景区,还通过每年举办蓝莓马拉松、蓝莓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用“蓝莓”将县内旅游景区串珠成链,逐步构建起“春有景、夏有果、秋有游”的文旅新格局。预计2025年户外拓展、生态采摘、休闲旅游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
“十四五”末,怀宁县锚定蓝莓产业“双十双百”目标,聚力成为全国蓝莓产业“单打冠军”、重要的深加工交易集散研发中心、重要的蓝莓元素休闲旅游区和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努力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青山变金山的愿景。
怀宁县用生态“含绿量”赢得发展“含金量”,用时间的沉淀终在绿水青山间生长出醉人的“果”。如今,怀宁县已形成了蓝莓种植、鲜果销售以及蓝莓果干、蓝莓酒、蓝莓花青素饮品等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9.3万亩,集聚规模化种植企业198家,综合产值突破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