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医卫新闻->正文

科学认识癌痛 守护生命质量

  在与癌症抗争的漫长旅程中,疼痛常常是患者最难跨越的一道坎。据统计,约70%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这种疼痛不仅影响睡眠、饮食,还会加剧焦虑情绪,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癌痛那些事儿,教大家科学应对,与疼痛“和解”。

  认识癌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癌痛,简单来说就是由癌症本身或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癌细胞在体内“野蛮生长”,会侵犯周围组织、压迫神经,就像一群捣乱的“小怪兽”在身体里横冲直撞;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也可能带来创口疼痛、神经损伤等副作用。根据疼痛持续时间,癌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往往突然发作,比如术后伤口疼;慢性疼痛则像“甩不掉的尾巴”,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让患者长期饱受折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癌痛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小事。长期忍痛不仅会导致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还可能引发抑郁,甚至加速肿瘤进展。因此,出现疼痛时一定要及时告诉医生,科学评估疼痛程度。目前,医护人员常用数字评分法(0-10分)评估疼痛,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感受给出相应分数,方便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癌痛治疗:多管齐下“击退”疼痛

  癌痛治疗讲究“阶梯用药”,就像爬楼梯一样,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轻度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疼痛选择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重度疼痛则需要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等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很多辅助手段。比如,放疗可以缩小肿瘤,减轻对神经的压迫;神经阻滞技术能精准“切断”疼痛信号的传递;中医针灸、理疗等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此外,心理干预同样重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会放大患者的疼痛感,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也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走出误区:刷新癌痛认知观念

  误区一:服用止痛药会成瘾吗?

  不会。对于普通大众,在没有出现疼痛的时候服用止痛药会增加成瘾率,但对于已经出现癌痛的患者,成瘾的几率很低(﹤1%)。不过,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患者会对药物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突然中断服药,会有戒断症状,因此服用阿片类药物切忌自行停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

  误区二:使用阿片类药物用量越大,病情越重?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即使是相同的疼痛强度,所需止痛药剂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吗啡的剂量大小并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更不应作为估算生存期长短的依据。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误区三:不痛时停药,痛时再服药?

  不可以,这种“按需给药”的做法是不对的。规范的癌痛治疗应该“按时给药”,使患者体内药物浓度保持稳定。如果不按时服药可能导致疼痛治疗耐药,转变为难治性疼痛。

  误区四:服用止痛药后疼痛还在加重,可自行加药?

  不可以。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疼痛加剧需要加大用药剂量时要咨询医生,医生根据病人的疼痛情况调节止痛药物剂量。

  误区五:吞咽困难时,把止痛药片掰碎服用?

  不可以。使用控释片或者缓释片时,必须整片吞服,压碎、嚼碎、掰开服用都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吞咽困难时建议咨询医生,采用合理的镇痛方式进行治疗,如:透皮贴、PCT泵等方式镇痛。

  居家管理:把“安心”带回家

  出院后,居家管理是控制癌痛的关键。患者和家属要牢记“按时服药”原则,即使疼痛暂时缓解,也不能擅自停药或减药,以免疼痛“卷土重来”。定期测量疼痛评分,记录在笔记本或手机上,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提高身体耐受力。家属可以多陪伴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聊聊开心的事,缓解心理压力。如果出现疼痛加剧、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等情况,一定要及时联系医生或前往医院就诊,切勿自行处理。

  与癌痛的斗争,是一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科学认识、规范治疗和精心护理,我们完全可以减轻疼痛,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每一次疼痛的缓解,都是生命绽放的希望;每一份细致的照护,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


(陈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