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乐见博物馆成为“打卡”城市第一站

  “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成为旅游新风尚,今年“五一”超6000人次涌入全国博物馆,这不仅刷新文旅消费纪录,更折射出当代社会深刻的文化转型。从尘封的文物库房到城市文旅C位,博物馆的蜕变背后,是文明传承、社会需求与时代创新的三重共振。(5月6日上观新闻)

  博物馆热的底层逻辑,是文明基因的现代解码。在南京博物院的沉浸式舞剧里,文物不再是玻璃展柜中的沉默客体,而是通过艺术重构激活集体记忆;四川博物院的吉祥纹饰展,以纹样为脉络串联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文物叙事”打破了传统展陈的时空壁垒,让观众在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神秘目光中,触摸古蜀文明的心跳;在《千里江山图》数字长卷里,领略宋代文人的宇宙观。正如文化学者所言,博物馆正成为“文明密码的转译器”,将抽象的历史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社会需求的升级,为博物馆热注入内生动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文旅领域具象化,公众对文化消费的诉求已从“猎奇式观光”进阶为“体验式成长”。延时开放、夜间展览等举措,构建起“全天候文化消费场景”;湖北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将曾侯乙编钟的礼乐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成都博物馆的川味咖啡则用味觉记忆唤醒地域文化基因。这种“文化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博物馆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精准回应,使其从文化容器转变为城市精神生活的“能量站”。

  博物馆热对城市发展的赋能,呈现出多维效应。在经济层面,其“磁吸效应”带动交通、餐饮、文创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文化+”经济生态圈;在文化层面,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超长待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百场社教,塑造着城市独特的文化IP。更重要的是,高校博物馆的科普活动、青少年课程,构建起“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正在重塑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语境下,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具有战略意义。当博物馆成为城市文旅“第一站”,这不仅是旅游版图的重构,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从“到此一游”到“深度对话”,从“文化围观”到“价值共鸣”,博物馆热现象昭示着:唯有让文明遗产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实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