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让孩子的明眸从电子屏中杀出一条出路

  据《中国青年报》5月13日报道,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向陕西省西安市市长建言,建议学校取消用电子屏上课,认为教学用电子屏使得学生们用眼疲劳现象普遍,导致视力下降。西安市未央区政府回应称,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目前校方采取了改进措施,比如非必要不使用电子屏,必须使用时单节课电子屏开启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等。 (作者:罗琪)

  教育场景的“屏幕化”转型,正在制造新的认知困境。西安小学生小龙整日紧盯电子白板,北京家长韩梅的女儿因过度用眼频繁眨眼,幼儿园孩童在屏幕前出现眼肌痉挛……这些个体案例折射出教育数字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教育部虽明确要求电子教学时长不超30%,但现实中部分课堂已将电子屏异化为“教学主角”,课后作业更形成“看屏完成—拍屏提交”的闭环,使学生日均屏幕接触时长远超安全阈值;另一方面,智能设备的便捷性正在消解教师的教学创造力,传统教育中蕴含的动手实践、思维建构价值正被碎片化的视觉刺激所取代。

  这场视力保卫战的复杂性,远超技术防护的单一维度。电子屏幕的蓝光辐射、频闪眩光固然是直接诱因,但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失衡。当“技术赋能教育”异化为“教育迁就技术”,当课堂互动被简化为屏幕点击,学生的抽象思维、批判性思考能力正悄然退化。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屏幕育儿”现象,更暴露出社会对教育本质的集体焦虑——用电子设备换取短暂安宁的背后,是对陪伴教育、实践教育的主动放弃。这种技术依赖与教育功利化的叠加效应,正在摧毁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根基。

  破局之道,需要构建“制度—技术—教育—社会”四位一体的防护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将近视防控纳入学校质量评估核心指标,建立电子屏使用智能监测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追踪屏幕开启时长、光照强度等数据。同时,推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修订,强制要求电子设备生产企业标注蓝光危害等级,推广具有物理防眩光、动态色温调节功能的新一代教学终端。

  教育模式革新势在必行。芬兰“现象教学法”将课堂融入自然,新加坡推行“无屏幕日”,这些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本质。学校可探索虚实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利用AR技术开展地理地貌观察,通过3D打印辅助物理模型制作,既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又保留传统教育的实践温度。教师培训体系需增设“技术伦理”模块,引导教育者辩证看待智能设备,避免沦为技术的附庸。

  更为关键的是,整个社会需重塑教育价值坐标。日本推行“森林教育”培养专注力,德国小学禁止低年级使用电子设备,这些举措提醒我们:保护视力不仅是健康命题,更是关乎教育本质的价值抉择。家长应重拾“20—20—20”护眼法则,主动创造亲子共读、户外探索等无屏时光;社区可打造“屏幕禁区”,组织科创实践、非遗体验等线下活动,帮助青少年重建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连接。

  这场与电子屏幕的博弈,本质上是人类在技术狂飙时代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唯有让技术回归工具属性,让教育重归育人本质,方能为孩子们的明眸开辟出一片清澈的天空。当每个孩子都能摆脱屏幕的桎梏,以明亮的双眼观察自然、感知生活,教育的真正价值才得以彰显。


(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