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她扎根安庆试验田,精心选育水稻新品种
一位育种专家的“稻”路初心

  6月11日,梅雨季节给田野上带来了一丝凉风,在大观区海口镇安庆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作物育种基地,一垄垄水稻秧苗在镜面似的水田里显得格外嫩绿,一个瘦弱的身影弯腰伏在水田里劳作。现年37岁的王接弟,来到安庆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一次次一丝不苟的试验、一本本详实的农业数据,都在无声记录着她的坚持和努力。

14 拷贝.jpg

  6月11日,王接弟在试验田里查看和规整配组的秧苗。 全媒体记者 付玉 摄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10多岁的王接弟就表现出对麦子不同性状的极大兴趣。她出生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当地以种植小麦为主,初三毕业那一年,她跟着家人到麦田里收麦子,望着那些形态各异的麦穗,有的饱满、有的细小,麦粒也大小不一,当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里不停地冒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麦粒的差异呢?”

  这个疑问在三年后得到了回应,2008年高考后,王接弟第一志愿填报了石河子大学的农学院农学专业,主修遗传育种方向课程。“当时农学专业分两个方向,一个是栽培一个是遗传育种,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个,觉得这像是在创造新的东西,更加吸引我。”

  在石河子大学完成本硕课程后,王接弟跟随丈夫来到安庆,2016年入职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筛选、生态测试、展示、示范推广等工作。

  在学校主要研究小麦和黑麦品种选育的王接弟,刚来安庆时面临着众多困难。“陡然要将研究方向从小麦品种选育转到水稻品种选育上,压力还是很大的。一开始,我连稻田里的稻子和稗子都分不清。”但这些困难也成为王接弟的动力,怀揣着对农村和农业的热爱,她决心在农业和农田这个大课堂,重新学习实践新知识和新技能,为安庆乃至安徽省的水稻生产提供第一手资料。如今,试验田里的水稻刚刚到抽穗灌浆之时,王接弟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大概判定哪一个品种性状更好。

  6月11日,王接弟正在面积3亩的试验田里忙碌着,这里是配组的500多份水稻新组合,每个组合的秧苗前都立着一块用竹签制成的简易标牌,上面是她手写的各种数字标记,以区分不同的水稻组合。这一天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种子下水浸种前,至少要看7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水稻种子种下去没多久,前几天的一场大雨,把刚刚长出来的秧苗打得东倒西歪,品种与品种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我担心后期工人在移栽的时候把不同品种的水稻秧苗弄混,今天就过来把它们规整一下。”

  试验田里的坚守

  在王接弟眼中,水稻品种选育就像一根接力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会对水稻选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近两年,海口镇的种植户找到我们购买水稻种子,经常询问有没有抗倒伏的稻种。”王接弟解释,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和劳动力短缺,无人机直播轻简栽培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选择抗倒伏稻种。“海口镇80%以上面积的水稻种植都已经开始采用无人机播种。它虽然省去了育秧和移栽,节省了大量人力,但省去了栽插环节,根系较浅,不像人工或机插秧根系深,就相对比较容易倒伏。”

  此外,水稻品种也有地域差异性,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大。“像去年高温天气相比较往年延长了一个多月,我们就要加大培育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王接弟说,在不了解品种特性和适应性的情况下,种植户尝试种植新品种的试错成本会显著升高,这个工作只能由农科院和种子公司等来完成。

  实际上,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更多的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枯燥坚守。“比如我们选育一个抗倒伏较强的水稻新品种需要8-10年,而一个新品种在推广到种植户手里之前,我们至少要在这块试验田里采用不同的播种方式连续种植3年,不断地观察它的性状,测验它的适应性,这个工作不能中断。”就这样,王接弟在这块试验田里坚守了一年又一年。

  近十年间,王接弟组织试验水稻品种(系)达到4000多个,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良品种30多个,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在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储存水稻种子的低温库里,她组织试验的4000余个水稻品种(系)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他们中绝大多数可能因为达不到高产优质的目标而最终没有被选出来进行种植推广,但每一个水稻品种某一方面的性能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起到大作用,作为种质资源,我们有义务将它们好好保存。”王接弟介绍,在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水稻种子在零下10摄氏度到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可以保存10年以上。每年,她都要将储藏室里保存了5年左右的水稻种子一一翻出来测一下它们的发芽率。“发芽率能保持在80%以上就是好的,可以继续保存。”对于那些接近保存年限的水稻种子,王接弟也会将它们找出来重新种植,再进行保存。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一年当中,王接弟在田里的时间足足有8个月,相对清闲的冬季,她也要安排几十个油菜、小麦品种筛选,再将一年来的种植数据进行归纳统计,这同样是一项琐碎而繁重的工作。“我喜欢与大地对话,这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她说。

  十年坚守,王接弟在农业科研道路上硕果累累,她参与选育审定了徽香粳977、徽粳糯125等水稻新品种7个,其中徽香粳977获得2022年和2024年安徽省优质稻食味品鉴金奖,并在2024年荣获上海·长三角优质稻“潜力品种”称号,也是安徽唯一一个获奖品种;徽香粳77连获2023年和2024年安徽省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金奖。同时,王接弟参与公司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的产学研合作——“优质食味粳稻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项目成果成功申报省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获省50万元资金支持,并顺利结题。

  农业专业知识只有服务于更多农民,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曾任过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的王接弟在海口镇组建起种植户微信交流群,在水稻生长期关键时间节点,发布田间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了解种植户的需求,同时不定期到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将试验基地作为水稻生产田间课堂,让培训看得见、摸得着,使科技成果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种植户的面前,将科技力量宣传出去。同时,她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为种植户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深入了解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为种植户下一年的农业丰产奠定基础。


(全媒体记者 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