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游”如何成为旅行新风尚?
在见识了山川大海的传统景观、逛遍了商场公园等打卡胜地之后,当代年轻人开始拓展旅行观光新场所——工厂。“工业游”的兴起是消费需求、企业营销策略等多方共振的结果。但我们不应仅将其视作一种新奇的旅游方式或噱头,未来的“工厂游”,需要超越“打卡”的浅层满足,努力走向更深度的“对话”。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向公众开放,“进厂参观”的名额变得十分抢手。据“中国旅游报”报道,今年1月,小米汽车工厂的三场参观活动共吸引了8000多人报名,但名额只有60个。与此同时,宇树科技等大厂也出现了参观名额“一票难求”的现象。社交媒体上,“工厂研学”“工厂游”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
那么,工厂这个曾经象征着噪音、污染的“闲人免进”重地,是如何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新景点呢?
实际上,“工厂游”的热潮并非偶然。到工厂车间游览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早有“工业游”的先例。法国曾有汽车工厂开放车间参观引起效仿,日本、德国也早有工厂观光的概念。而在国内,很多企业开放工厂车间一开始是为了政商接待。休闲参观的“工业游”更多是将闲置的工业区域与文旅产业结合改造成新的“工业乐园”,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的同时也能发挥工业历史科普等教育价值。
而今天的“工业游”,具有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独特科技美感特征。机械臂在空中画出整齐划一的弧线,产品在稳定流畅的生产线上快速穿梭,崭新锃亮的车在展台上闪闪发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精致的产品不仅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消费者还能在游览中学习体验智能化生产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在元气森林、北冰洋义利、味全等食品工厂园区,游览者还能体验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般奇幻治愈的美食旅程。
“工厂游”的热潮也是多重社会需求与企业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快节奏的消费社会,层出不穷但千篇一律的社媒推荐导致许多年轻人对既有的旅游景点产生了审美疲劳。当厌倦了“我在××很想你”的蓝色路标和“全国统一”的路边摊小吃,年轻人开始追求旅行过程中的知识性、体验感和美学价值。
因此,充斥在预制菜、快消品之中,习惯于通过线上虚拟服务解决一切的人们开始探索“黑箱”似的工厂,决定用近身体验打破那些神秘与陌生感。在工厂中,一部手机如何组装成型、一件衣服如何细密缝制、一瓶饮料如何罐装出售都成为这些游览者满足物质好奇、与物质世界重新建联的尝试。不仅如此,“工厂游”的高性价比也成为其爆火的流量密码。特别是在食品工厂中,一张门票就能解决“专业讲解+DIY制作+畅吃畅喝”一系列服务,消费者既能够亲眼看到食品制作的透明化流程,还能获得超越商场购物的高性价比消费体验。
对于企业而言,开放工厂是一场宣传与盈利并存的营销革命。
一方面,“工厂游”的门票直接给企业带来一笔不小的收益,优秀完善的工业游项目还可以得到国家的额外扶持。另一方面,企业开放参观空间,为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消费者信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借助高效简洁的生产线和智能化机械工具,企业可以将“科技强国”“中国制造”等宏大叙事以具象和微观的体验呈现给消费者,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增强其参与感和认同感。
当然,热潮之下也需要冷思考。年轻人热衷“工厂游”背后对“赛博工业美学”的过度推崇和符号化消费的倾向,很大程度是受到企业的引导和刻意塑造。
当“工业秀”的成分过多,可能反而会削弱双方建立信任的初衷。游览者在参观过程中也需要对所见所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主动思考,避免感官满足后的浅尝辄止。对于企业而言,当前“工业游”的模式仍然有待完善,如何平衡生产与参观、提升接待能力、优化内容品质和体验水平式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