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宜秀区->正文

特色种植铺就致富路

  近年来,宜秀区罗岭镇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大力发展小辣椒、小菊花、果蔬三大重点产业,持续带动农民增收、集体增效。2024年,罗岭镇村均集体收入达140余万元。

14 拷贝.jpg

  近日,在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蓝莓基地,村民们正在采摘蓝莓。 通讯员 章春萍 摄

  种植小辣椒,串起“致富链”

  6月18日,记者走进罗岭镇姥山社区辣椒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垄垄整齐的辣椒苗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翠绿的叶片间,已经隐隐可见一串串小巧玲珑的辣椒,村民们穿梭其中,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

  “以前我们这儿是纯农业社区,居民们并不富裕。2022年以来,姥山社区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富民兴村的重要抓手,加速推进辣椒产业发展,种植艳椒、二荆条辣椒面积200亩。”姥山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凯介绍,二荆条辣椒是正宗川菜不可缺少的调料,也是火锅底料、豆瓣、榨菜等调味品的主要原材料,一直受到省内外食品加工企业的青睐。2022年,姥山社区盘活40亩闲置土地种植订单辣椒,亩产6000斤,带动社区集体增收10多万元。2023年,该社区继续盘活低效土地,扩大辣椒种植面积,增至160亩,当年带动周边群众共计增收8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

  近年来,罗岭镇整镇推进“小红椒”全产业链建设。该镇种植朝天椒、艳椒、二荆条等多个品种,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共建共赢模式,覆盖8个村(社区),从育苗、移栽、管护到采摘,辣椒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辣椒采摘季,每天务工人数可达100多人,每人日均工资80元。

  为了提升辣椒产业的附加值,罗岭镇还建设了辣椒烘干车间,对全镇的辣椒进行加工,解决新采摘辣椒因运输不及时而腐烂的问题。同时,该镇加大与“中华老字号”胡玉美合作力度,推动辣椒产业全链条、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种下菊花苗,收获“致富芽”

  仲夏时节,巨石山脚下的罗岭镇妙山村菊花种植基地里,郁郁葱葱的菊花苗随风摇曳,村民们穿梭其间熟练地进行打顶作业,成片的野菊花苗长势喜人。

  “打顶是野菊花增产的关键步骤。”妙山村村干部张燕说,通过去除顶端优势,能够促进菊花侧枝萌发。今年79岁的汪锡友是妙山村的脱贫户,家里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老伴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平时汪锡友就在菊花种植基地务工,一年下来能多收入几万元。他说:“在家门口上班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我很满意。”

  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罗岭镇引导妙山村和黄梅村发展菊花产业。妙山村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发展菊花加工产业。黄梅村采取“基层党组织+公司+合作社+规模种植户+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菊花,以“土地流转”“反包倒租”“务工就业”等方式助农增收、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罗岭镇小菊花产业同样发展得如火如荼,妙山村、黄梅村以‘菊’为链,全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种植金丝皇菊、婺源皇菊等多个品种,有效带动周边100多名群众就业。”该镇分管农业的负责同志介绍,为了促进“三产”融合,妙山村建设菊花烘干车间标准化厂房,发展菊花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春峦独秀”品牌,全力打造集培育、种植、采摘到收购、加工、生产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黄梅村则立足本村实际情况,组建安庆市七彩黄梅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菊花合作社,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依托严凤英故里文化底蕴,深度挖掘黄梅戏与菊花文化融合点,打造“听戏赏菊”“采摘研学”等文旅项目,实现农文旅融合,让菊花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据了解,罗岭镇目前已建成杭白菊与金丝皇菊两大菊花基地,种植面积达1100余亩,450多户村民受益于菊花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

  果蔬飘香,赋能“田园经济”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罗岭镇黄梅村桃园,伴随着微风,阵阵香气扑鼻,一棵棵桃树枝繁叶茂,成熟的蜜桃和油桃挂满枝头。桃园里,游客有的忙着采摘,有的用手机拍照分享,还有的现场品尝后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这里的桃子又大又甜,我之前也来摘过,这次我带着朋友一起过来采摘。”市民林立国趁着周末带着朋友来到桃园,不仅品尝了美味的蜜桃,更体验了采摘乐趣。

  除了小辣椒和小菊花,罗岭镇的果蔬产业也颇具规模。以罗岭生态园等为代表的蔬菜大棚,主要种植南瓜、番茄、花菜、黄瓜、瓠子、莴笋等时令蔬菜。“今年大棚的莴笋大获丰收,每亩产量7000斤,采摘后的莴笋打捆装车后,直接销售至市内各大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预计收益15万元左右。”罗岭镇凤溪社区产业负责人龙腾飞介绍,由于当地大棚种植的蔬菜品质好、新鲜度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凤溪社区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聘专业人才提升大棚蔬菜园区管理和农产品销售经济效益。该社区积极构建“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带动社区集体增收。去年以来,该社区大棚种植花菜、莴笋、四季豆等蔬菜32万斤,带动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3万余元;发放土地租金53户,解决务工就业45人,其中带动脱贫户就业8人,人均增收6000元。

  据了解,罗岭镇特色采摘园则重点发展葡萄、黄桃、柑橘等深受欢迎的水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蓝莓产业,2024年该镇引进了蓝莓种植项目,并配套建设了自动化水肥一体化、自动化微喷和遮阳温控三大先进系统,打造标准化的蓝莓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成为产业升级的新亮点。

  “蓝莓基地就在家边,我们在这里务工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平时还能照顾家庭,我觉得挺好的。”蓝莓基地工人杨善桃笑着说。黄梅村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种植大户投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栽种大棚无土蓝莓,并配套自动化水肥一体化、自动化微喷、遮阳温控三大系统,建设标准化蓝莓生产加工示范基地。目前,该基地一期100亩已经建成,按亩产2000斤计算,产值达600万元。

  近年来,罗岭镇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在大棚种植上做文章,通过政策激励、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鼓励引导各村(社区)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瓜果。凤溪社区的大棚蔬菜每年轮作,以花菜、螺丝椒等时令或反季节果蔬为主。同时,罗岭社区配套建成900平方米的蔬菜分拣中心,有效提升了蔬菜附加值,逐步形成生产链、加工链、销售链“三链”融合的发展格局。下一步,罗岭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三产融合,让“小产业”发挥“大能量”,为乡村振兴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全媒体记者 汪秀兵 通讯员 鲁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