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打开文旅推介新大门
6月22日上午,微短剧《怒海封王》在太湖县花亭湖风景名胜区开机,预计7月初杀青,全剧共60集。 (6月24日《安庆晚报》)
当镜头对准青山绿水,当剧情触及历史人文,一部部微短剧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种草”一个地方的方式。在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内容消费不断“微型化”的时代语境下,微短剧以短小精悍、叙事高效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文化传播的新“流量入口”。从数十秒的“快餐式”视频到数分钟一集的连续剧,微短剧正在成为撬动城市文旅品牌的新杠杆,打开了文旅推介又一扇大门。
微短剧之“微”,不在于表达之轻,而在于连接之快。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力,文旅资源得以精准抵达目标受众。一部聚焦本土历史人物的剧作,不仅是文化内容的再创作,也是一次地域记忆的活化。观众在故事中认识了太湖,在影像中“种草”风景,在情节中感知历史。这种沉浸式的文旅体验,以情动人、以景牵心,突破了传统宣传中“图文并茂但不动人”的瓶颈。
微短剧之“短”,不等于浅显。相反,它对内容浓度、叙事技巧和文化厚度提出更高要求。真正成功的文旅微短剧,既要有看点,更要有内力,要在有限篇幅内塑造人物形象、传达地域精神、打动观众情绪。尤其是以真实历史为创作源头,更要求制作团队对历史负责、对文化敬重、对时代有感,以小见大、寓意深远,才能在一集集短剧中沉淀出厚重文化韵味。
从传播规律来看,微短剧的“触媒效应”远不止停留在文化层面,还能对文旅产业链上下游产生溢出效应。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已不鲜见,如《隐秘的角落》引爆了湛江,《狂飙》拉动了江门,《去有风的地方》让大理人气再度飞升。这种“剧目即场景”的文旅推介方式,在短剧时代同样适用,甚至更加灵活高效,便于快速复制与精准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影视+文旅”融合并非天然成功,需要创意、策略与执行的系统协同。首先,内容为王永不过时。剧作能否引发共鸣,关键还在于故事是否好、人物是否立、情感是否真。要避免“景点堆叠式”拍摄和“为宣传而拍剧”的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内容与文旅资源的深度嫁接。其次,机制配套要到位。从投资支持到版权保护,从取景协调到产品联动,要推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平台运营”形成合力,构建产业闭环,让短剧拍得下、播得出、转得成。
同时,要善用平台力量,将文旅短剧与地方文创、直播带货、景区营销等新业态紧密结合,实现线上流量向线下留量的转化。通过剧中植入打卡路线、延伸文创产品、推出主题旅游线路等方式,把短剧观众变为真实游客,把荧屏故事转化为现实体验,形成完整的文化消费链条。
影视是时代的眼睛,文旅是文化的落脚。当历史走进镜头,当风景融入叙事,微短剧以其轻盈而深刻的姿态,正在为地方文化“插上翅膀”、为文旅推介“打开大门”。从这一扇门走出的是地方文旅的新机遇,从这一扇门走进的是广大观众对文化中国的又一次深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