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百年荣光 绘就历史画卷——劳模肖像组印创作侧记
今年4月中旬,我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6月30日在京举办的“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创作劳动模范肖像组印。这次创作时间紧、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深感有机会为百年百位劳模创作作品,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毫不犹豫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任务”,决心用自己的辛勤创作,为百年劳模留下永恒的艺术印记。
创作之初, 摆在我们面前有三大难题:一是以何种美术形式创作劳模肖像?二是如何创作篆刻作品?三是如何制作劳模肖像印章?这些不仅关乎作品创作能否顺利展开,更是对传统篆刻艺术与现代美术和科技如何实现完美融合的巨大挑战和考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西冷印社江吟先生等专家前辈为我们的创作给予了艺术指导和有力帮助,西泠印社协调50多位篆刻家创作印稿,上海刘双工作室20多位青年美术工作者创作人物肖像,印联网(北京)公司组织专家研制印章。在这次跨界艺术合作中,人物肖像创作无疑是重中之中,究竟采用何种美术创作方法既能生动表达劳动模范的人物形象,又符合美术和篆刻的审美要求,在范迪安先生亲自指导下,我们选择了版画这种艺术形式,它既能够承载作品的精神内涵,亦具有感人的文化温度。版画艺术与传统篆刻在“制印”的核心工艺上具有同源性。印章,凝结千年篆刻艺术;而版画,则以木版、铜版、石版等多样形式,拓展出更为宽广的视觉语言。二者在艺术语言上天然亲近,版画独特的刀味、木味、金石味,鲜明的黑白对比,高度凝练的造型,与劳模群体身上坚韧、质朴、奉献的精神十分契合。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背景下,版画的优势也为后续高效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它可以保留手工刀痕,又便于分类生成、批量管理。精神与效率,这正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版画艺术的气质所在。本文着重探讨劳模肖像创作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素材筹集:在历史与现实中重建肖像的起点
素材是创作的基石,我们优先选择劳模工作状态的专注瞬间或经典形象,制定了严格标准,要求画面清晰、特征鲜明、精神饱满。但难题接踵而至——许多劳模尤其是老一辈劳模,缺乏符合要求的现成照片。有的资料仅存于发黄的报纸上,有的影像模糊不清,还有的只有侧影。团队成员没有丝毫退缩,翻历史档案、查新闻报道、找公开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其中有几个劳模只有他的故事和文字档案,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我们就从与他有关的人物影视资料中寻找,努力为每位劳模找到最贴切的形象。

二、风格抉择:在统一与个性间寻找创作灵感
在确定了劳模肖像的基本素材后,我们面临一项至关重要的抉择:以怎样的版画风格来呈现?风格若单一,难以准确表达百位劳模的精神风貌;风格若繁杂,又易削弱整体的统一性与创作效率。正当我们陷入反复权衡之际,范迪安主席的一席话帮助我们厘清了思路:“作品整体既要统一,又要有区分。”我们选取三到四种风格,根据人物类型分类呈现,做到风格迥异而不失整体和谐。我们反复讨论在版画的各类风格谱系中筛选与尝试——哪些艺术语言最能贴近人物气质?哪些表现手法既具精神深度,又有视觉张力?最终,我们采用中国传统篆刻、木刻版画、铜版画技法与白描写意这四种美术风格进行创作。
1. 篆刻风格:“刀锋”之下,镌刻劳模的精神力量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达形式,篆刻以刚劲的刀感与厚重的金石气息深入人心。创作中,我们大胆突破,将篆书的文字表达拓展至人物肖像,实现了一次从“字”到“人”的艺术跨越。以钟南山院士为例,他既是“国士”,亦是仁医。我们以硬朗的篆刻刀线勾勒他沉稳坚定的轮廓,辅以微妙光影,刻画其守护人民健康的执着与淡定,让“稳如磐石”的精神气质跃然纸上。袁隆平院士的肖像则呈现出另一种“刀感”美学——宽刀起势、节奏错落,以表现出既富科学家的智慧,又极具农民质朴的本色。画面中既有稻谷泥土的温度,更有“心系天下”的情怀。在邓稼先的肖像创作中,我们选择更为细腻而坚韧的刻刀触感,描绘他在思索中的专注与执着,每一笔都凝聚了面对未知的思考、勇毅与力量。
这种篆刻风格融合传统金石技艺、现代绘画语汇与人物叙事,在“刀锋”与“印记”之间构建出精神与形式的双重张力。我们在印章中重塑人物风骨,在镌刻中书写时代精神,使劳模肖像承载传统之美,更贴近当下大众审美与情感共鸣。
2. 木刻风格:黑白之间,镌刻时代的群像记忆
木刻艺术,尤其是黑白木刻自近代以来,以其粗犷有力的刀痕、强烈的黑白对比与高节奏的构图,成为表达时代风貌和集体情感的重要载体。抗战时期,它作为反法西斯宣传的有力武器,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巨大作用。我们选用木刻风格,正是因其艺术语言与劳模精神之间的天然契合。
“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我们采用粗犷与大面积黑白反差,使他的形象仿佛从油田岩层中浮现而出,面容刚毅,目光坚定,画面中满是硬骨与热血。三度荣获全国劳模的老铁路工人王权禄,以其沉稳厚重的技艺风格,承载着创业时代的激荡岁月。创作中,我们以深色背景衬托光影层次,借助纵横交错的机械线条与工具意象,塑造出他在钢轨上挥汗如雨、与钢铁共鸣的生命轨迹。我们同时借鉴了新兴木刻“以面造势、以光见形”的经典技法,通过空间张力与强烈明暗对比,使人物的每一条皱纹、每一道神情都仿佛在诉说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命篇章。
3. 铜版画风格:线网之间,勾勒精神的深度和温度
铜版画,源于欧洲古典艺术传统,以其缜密的结构、丰富的层次与精致的光影表现力,成为描绘人物精神气质的理想载体。它讲究线条密度与明暗过渡的精准控制,具有近似“工笔”的写实效果。创作中,我们没有机械复制西方技法,而是将其细腻入微的视觉语言融入大众审美,塑造出各行各业无私奉献的劳模形象。表演艺术家李雪健给亿万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我们通过铜版特有的线网结构,刻画他眼神中的坚毅与温度、发际的微曲、嘴角的沉稳,甚至是皮肤纹理中隐约浮现的岁月痕迹,皆在黑白之间娓娓道来,沉静而深刻。谢晋导演的肖像则展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张力与担当。我们以细密线条勾勒他平视镜头时的坚定目光,让画面静中有动,理性中透出温度,传递出他作为“文艺战士”的时代使命感。而像孔繁森这样将生命献给雪域高原的基层干部,我们在他的眼神中注入了不舍、仁爱与坚定,通过灰度过渡与层次布局,展现其平凡中的伟大、朴素中的光芒。
铜版画的魅力在于它不以强烈对比取胜,也不依赖写意刀法,而是凭借一根根细线织出人物的情感纹理和精神深度,帮助我们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精致光影中读懂“沉静如铁,温润如玉”的精神品格。
4. 白描风格:以线传神,刻写女性的坚韧与温柔
白描,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技法,讲究“简练传神、形神兼备”,擅长通过线条勾勒人物神韵。我们将其用于刻画女性劳模,通过柔中带骨、简而不繁的线条语言表达,传达她们在科研、教育、公安、医疗等不同岗位上展现出的坚毅与温柔。
屠呦呦肖像创作,正是这一风格的代表。她作为中国自主科研的杰出代表,发现研制了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生命。我们以凝练而有力的笔触,刻画她专注而沉静的眼神;线条之间,既有知识分子的理性,更有女性科研者独有的韧性与执着。张桂梅的形象,则融汇了母爱的温情与老师的执着坚守,我们在她的面容中描绘出略显疲惫却始终明亮的目光,用流畅而富有情感的线条,传达她身上那种温柔而强大的内在力量。而任长霞的肖像,是一次以“柔性语言”表达“刚性精神”的挑战。她投身公安事业,守护人民安宁,我们用极具精度的白描笔法刻画她制服上的每一个细节——警徽、肩章、发丝走向——力求通过这些细腻入微的刻画,传递她作为一名女性公安的果敢与威严。
白描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不依赖色彩渲染,也不靠强烈明暗取胜,而是以留白造势、以笔意传神。我们刻意保留了人物的服饰纹样与细节,不仅强化个体形象,也映射出她们作为新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
三、技术创新: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面对十分紧迫的创作时间,我们大胆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一步。我们首先手工绘制多张不同风格的素描与版画效果图作为训练样本,并将这些样本与丢勒、伦勃朗、珂勒惠支等大师的经典版画作品,以及我们已确定的职业风格分类标准,一并输入AI系统进行学习训练。很快,AI便掌握了木刻、铜版等多种版画风格的基本语言,能够将人物照片初步转换为具有绘画框架的样图,极大地加快了创作节奏。但AI并非万能。它在人物神态的捕捉、复杂造型的构建以及艺术笔触的个性表达方面仍显薄弱。因此,决定作品最终品质的,依然是艺术家的“灵魂斧正”。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伙伴们首先对AI生成的初稿进行人工粗修,调整结构比例、强化边缘线条、优化黑白灰关系,随后,对每一幅作品进行精细打磨,深入刻画人物神态,调整造型节奏,注入具有版画语言特征的手绘笔触。对于公众熟悉的劳模人物,更是反复推敲,力求兼顾真实感与艺术感染力。我们还深入了解每位劳模的生平事迹、个性特征与时代背景,力求使每幅作品不仅“像”,更“神似”——建立起一种视觉上的纪念性,让这些肖像不仅能让观众“看得见”,更让大家深深“记得住”。
四、团队协作:从机制到信念,成就群像背后的集体力量
在这场高难度、高强度的创作征程中,如果没有科学高效的协作机制作为坚实后盾,要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完成100枚肖像印章的创作任务,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为兼顾进度与质量,我们搭建起一张紧密有序的协作网络,采取“大兵团作战”模式,精准分工,责任到人。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将创作流程拆分为四大阶段:肖像人物素材收集、AI协助生成初稿、人工精修、创作效果审核,实行“三班倒”工作机制,创作团队就像一组永不停歇的齿轮箱,昼夜运转,实现流程的无缝衔接。效果控制方面,我们实现了从学员到老师,从专业评议到专家评审,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每一件作品在艺术形式与精神深度上都能经得起时间与观众的双重检验。
然而,挑战远未止步,进入到制作环节,新一轮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将手绘的精致图像有效转化为印章作品?不同版画的风格面貌、不同的细节表达都对现有的雕刻技术提出了难题,由于采用新型印材和科技制作方法,两者之间需要反复调试与适配。为攻克一道道难关,大家开展头脑风暴,在一次次反复的尝试中,终于找到了在印章材质、制作工艺与艺术表达之间的最佳平衡。
五、守正创新:一场穿越传统与未来的艺术实践
这次以劳模精神为题、以艺术表达的集体创作,我们创新出一整套精密高效的工作机制,不仅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更在实践中开辟出一条兼具艺术深度与时代气质完美融合的全新艺术表达路径。从印章字体选择到印稿协同完成,从素材收集的锱铢必较到风格探索的多元融合,从AI辅助与人工精修的技术突破,从新材料的采用到制印方法的创新,最终呈现出四种各具神采的艺术风格,生动再现了劳动模范人物的气质特征,整体上构建出新时代美术和篆刻创作“守正创新”的鲜明特色。这100枚劳模肖像组印,不仅是一项艺术成果,更是一场跨越文化、时空与媒介的创新探索。我们将中国传统篆刻的精髓、西方古典版画的结构语言、现代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新型材料与科技制印方法完美融合,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艺术表达与创作效率的双重突破。
我们衷心感谢中华全国总工会给予我们这样难得的创作机会,衷心感谢艺术界各位专家前辈的悉心指导。这组作品是我们团结奋战的心血结晶,表达了我们对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崇高敬意。这一枚枚篆刻作品凝聚着劳模的精神特质、杰出贡献与时代风采,构成他们生命价值的视觉见证。百年百位肖像印章并肩汇聚,更是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记录着百年来无数劳动者以双手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历程。就像一面面镜子,照见平凡中的伟大,映衬出我们文艺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与方向:继续扎根人民,跟紧时代,用心创作,让艺术创作的灿烂花朵永远为人民盛开。
(来源:中国电影报 作者:上海刘双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