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岳西县->正文

山区小镇“清凉经济”迸发新动能

  炎炎夏日,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石关乡,凭借高海拔、高森林覆盖率的“清凉”基因,吸引着长三角和中部地区游客前来避暑打卡。

  打开这座山区小镇的清凉避暑线路指南,游客们不仅可以登高避暑、田园纳凉,还可以住民宿、吃农家饭、赏山间景……立足原生态的夏日场景,激发出夏日清凉新体验,山区小镇的“清凉经济”正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11.jpg

  夏日傍晚,游客在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休闲散步。

  添项目,短板变“样板”

  推门即见山水、满目翠绿尽收眼底,在石关这个高海拔小镇,或集聚、或分散、或居远特立,坐落了上百家不同类型的特色民宿。“清明节刚过,这里就有零星的游客来此驻扎了。”6月29日,石关乡四景庄园民宿负责人刘少威说,天气炎热时,便有许多来自长三角的游客前来,在农家小院乘凉休憩,在蝉鸣的茭白田园中体验农趣,一日三餐品尝着农家特色美味,在星河遍野的凉风山川中安然酣睡。

  今年5月中旬,投资400多万元建成的象形山居民宿开门营业。石关乡象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永红说:“赶在夏天来临前营业,很及时。”该项目原地址为象形村一处闲置小学,2024年,当地基于“清凉经济”日益火爆、接待能力俞显不足背景下,争取400多万元资金盘活闲置校舍,改建为3栋22个房间的静谧型民宿,并配套茶憩雅室、农家体验等空间。同时该项目在开工建设环节就考虑运营因素,引入县内新兴企业一体运营,达到了“完工即运营”条件,成为当地的样板项目。

  民宿是石关乡主要的增收产业,而配套设施的完备度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水平。日前,象形村礼贤餐厅正式开工。“现在来的游客,不仅要求住好,还要求吃好,他们很喜欢农家土菜。”石关乡党委书记王业节介绍,这是今年该乡开建的第三处为民宿配套的餐厅项目。该乡聚力抓餐饮等服务业配套,陆续建设、竣工“留味餐厅”“舒心谷”等项目,并在马畈村建设了“石关十关”“七星营地”“茭田套养”等一大批文旅融合项目,让游客动手体验农趣。同时,该乡加紧推进集镇区供水、污水改造等环境配套工程。

  “随着接待能力和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石关乡单日接待量从4000人提升至6000人,今年夏季游客若订得早,还可以挑选房型。”王业节说。

  促创新,农民变“管家”

  基于山区资源紧缺和农村“空心化”现象背景,石关乡自2022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将农村闲置房屋改造为“一宅两院”民宿。“‘一宅两院’就是利用现有闲置农房进行改造,楼下住原村民、楼上住旅客。近几年来,石关“一宅两院”民宿增至30多户,马畈村还建成了全省首个‘一宅两院’民宿集聚区。”王业节表示,通过实施“一宅两院”项目,既能保证农户原有生活空间,又能有效利用农村闲置房屋资源,可在不增加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2024年,石关乡“一宅两院”模式的经验做法获各级主流媒体报道,农业农村部、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为此作了专题研究和推介。

  日前,一场民宿经营者培训班在石关乡休闲旅游服务中心开班,吸引了8个村50余户民宿经营业主前来听课。此次培训班是由石关乡联合岳西县文旅、市场管理及县民宿协会等部门单位联合举办,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主要开展“民宿服务管理”“农家菜烹饪”“短视频推广”等实用技能培训。

  “能吸引民宿主理人来听课,主要还是得益于‘三免’服务政策。”石关乡乡长胡熠介绍,发展“一宅两院”最根本目标就是让老百姓自主发展,让群众发自内心地想干、愿意干、能干好。

  为了促进民宿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石关乡创新推出免费设计、免费培训、免费配套等“三免”服务政策。该乡在免费设计中,引进高水平设计团队,驻村入户,根据每家房子的结构、家里劳动力情况、群众自己的想法,“一户一策”量身定制改造方案,精准匹配农户需求,经群众满意后再由农民自主按图组织施工。“比如朱平、刘同送等农户,保留了老屋的夯土外墙韵味,庭院增设凉亭和菜园体验区,乍一看就是一处生动的网红打卡民宿。”胡熠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三免”政策指引下,当地群众积极性大大提升,开办民宿所需的接待礼仪、美食制作、网络营销等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比如我村村民刘金梅,通过培训学会了用美团、抖音推广,预约前来体验高山茶采制的游客络绎不绝。”马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伟说。

11.jpg

  7月4日,游客在石关乡一处餐厅内小憩。通讯员 熊凤霞 摄

  重运营,风景变“钱景”

  日前,一场热烈的讨论会在石关乡政府一间会议室举行。经过长达数天的讨论,最终敲定龙潭研学游基地项目,并当场签订协议。协议的一方是当地村股份合作社,另一方则为县属国企。

  “这个项目纳入今年开工的全县重点项目,总投资4000多万元,主体建设民宿,双方讨论的重点就是后期建成的运营问题。”胡熠说,发展“清凉经济”不能仅靠自己,要从市场引入活水,每个项目从设计建设初期就要考虑后期运营和效益。

  推动“风景”变“钱景”,重点是要突出运营前置,注重发挥市场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目前,石关乡在“一宅两院”品牌引领下,吸引了誉阳集团、盛岳集团、“菜大师”等多家优质文旅企业纷纷进驻投资,以此完善“国企+村集体”“民企+村集体”“强村富民公司+市场主体”等多维度运营架构,做到精准匹配、有效运营。

  今年5月,为“清凉经济”配套的农特产品销售中心项目、休闲旅游服务中心、“乡厨乡宿”等3个项目在石关乡马畈村正式竣工,由国有企业盛岳集团负责成立运营公司统一运营。“采用这样的运营体系,既带动周边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又解决了村级自行运营难题,提升了资产运营效益,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刘伟介绍,“通过多维运营模式,2024年马畈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至52.7万元、同比增长30%。”

  带来效益的不仅是村集体,更多的还是当地群众。在“清凉经济”产业带动下,石关乡三一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了一批后备厢基地、创建了一批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了一批特色体验项目,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王业节说:“游客来了,特色农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卖个好价钱,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全媒体记者 汪秀兵 通讯员 储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