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体新闻->正文

全国34类剧种“娃娃军”集结竞秀“小梅花”
梨园新蕊阅不尽 梅花竞芳韵悠长

  小小梅花竞芳菲,戏韵悠扬踏夏来。7月15日12时许,随着乐队落下最后一个鼓点,小演员定住最后一个动作,在安庆举行的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展演落下帷幕。

  7月12日至15日,来自全国19个省、2个直辖市共34类剧种的百余位“娃娃军”齐聚宜城,不仅有国粹京剧,地方戏豫剧、黄梅戏,还有稀有剧种孝义碗碗腔、祁剧……舞台上,独特的唱腔从幼小的身躯中发出,一招一式尽显戏韵芳菲。在这里,戏曲这个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在童真童趣中焕发着时代光彩。

11.jpg

  7月16日晚,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佩花晚会在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举办。图为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全媒体记者 徐火炬 摄

  热爱:精益求精细雕琢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周梦姚认为,每一次大赛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在一起同台竞技是学习提升的良机,比如自己这次表演的武旦经典剧目《扈家庄》,安庆、廊坊、成都等不少院团在演,大家的表演各有所长,通过大赛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周梦姚说。

  大赛还是戏曲演员的“试金石”。小演员走向成熟,需要经历大赛的磨炼。

  来自河南南街村艺术职业学校的仝仪然今年7岁,是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个人项目)年龄最小的演员:“这是我首次参加‘小梅花’比赛,每次登上舞台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历练。”

  今年13岁的李新杰和搭档杨浩轩携手带来孝义碗碗腔《三岔口》选段,表演时不仅有刀光剑影这种连斗翻腾的腿脚,还需通过道具椅子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精彩武戏引得台下观众掌声不断。“走台过程,我因动作幅度大把一只鞋踢出去了,心里蛮慌但打戏依旧,观众热情的回应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吸取了教训,正式表演时没有差错。演好戏,脚下要稳,心里更要稳。”

  “从《三岔口》可以看到演员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小小年纪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非常棒。”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二级演员李晶花在点评李新杰的表演时说,演员动作轻盈,戏感十足,整体能稳得住。

  在17岁的孙紫悦看来,湘剧《改容战父》走上舞台就有了全新的使命感。在7月13日晚的展演中,她以文武并重的身段表演,成功演绎了一个敢爱敢恨、侠肝义胆的万香友。虽然与湘剧结缘是一次“意外”,但在日复一日的唱念做打中,孙紫悦爱上了这门艺术。“戏曲真的很特别。唱腔、嗓音、声带的收放,动作的摆放,都有章程。”

  参加此次展演的学生中,“00后”“10后”占了大多数,虽然年纪轻轻,但他们的表现不俗。“这些选手非常有潜质,也很刻苦。学戏不仅要从小练,还要常年练、坚持练,‘小梅花’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希望年轻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如既往地追求精益求精。”安徽省徽京剧院一级演员董成说。

  坚守:勇登高处揽星辰

  “穿戏服特勒脑袋,因为演出时整个人高度兴奋,完全没觉得疼,下了台立马头昏脑涨。”7月15日上午,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集体项目)的演员安育荷一边卸下头饰一边说。

  今年16岁的安育荷是陕西省富平县阿宫剧团委培班的一员,此次参与的表演是阿宫腔《白蛇传·水斗》,饰演白素珍一角。据富平县阿宫剧团副团长李曼介绍,这出戏主要以武打动作展现激烈冲突,既有耍令旗这段载歌载舞片段,也有高难度的小群打片段,动作要强有力,衔接要紧密,技巧难度大,没有足够的基本功实力,很难达到要求。

  安育荷前前后后为这出戏练习了近一年。首次登上舞台,她因经验不足,着戏服拉道具略有延迟,所幸舞台呈现效果赢得满堂喝彩。“功夫都在平时,舞台上出现纰漏,一定要按照平日练习的节奏继续下去,小伙伴们都配合得很好,也让我的慌张烟消云散。”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安育荷有些不好意思。

  “《水斗》是戏曲中有名的群戏,需要演员们有相当强的功力。阿宫剧团的选手身段精准,配合默契,技巧动作娴熟。”山西省剧协副主席、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一级演员陈素琴在点评时,对阿宫腔《白蛇传·水斗》表示了认可。阿宫腔《白蛇传·水斗》的小演员们也通过优中选优、层层筛选,进入到16日晚的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佩花晚会表演名单中。

  入戏凭兴趣,成戏则离不开“坚持”二字。

  今年14岁、学戏10年的胡雯煜此次表演京剧《泗州城》。打小就“不听劝”的她,日常生活与戏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很喜欢戏曲,打心眼里想学。”胡雯煜鼓起勇气跟妈妈聊起自己想要学戏曲的想法,“最开始家里是不支持的,我妈妈也是京剧票友,知道学戏会很苦很累。我们商量了很长时间,她才同意让我学习戏曲。”

  直到进入大连艺术学校,正式踏上戏曲学习之路,胡雯煜才真正理解了妈妈曾提过的训练的苦。尤其是“武旦”,要表演刀枪剑斧、要打出手,跌打磕碰难免。

  “训练强度和难度都比较大,刚开始我的腿和腰都特别特别疼,但还是硬撑下去了,后来习惯了也就好了。”在胡雯煜看来,训练上吃得了苦,舞台上才能有更好的呈现效果。

  传承:纵横正有凌云笔

  绢花藏在衣袖、腰间,两名演员通过“翻身”来取花,如此反复几次,看得人惊心动魄——楚剧《站花墙·摘花》的一幕,亮出了该剧种的经典绝活。

  “这一套动作对手腕和腰的柔韧度要求十分之高,长年练习直到手指贴合手腕,‘出花’才能出其不意,引来叫好连连。”今年14岁的董灵卉在《站花墙·摘花》饰演春香一角,为了能保证绝技“零失误”,排戏不到四个月的她不厌其烦地琢磨“春香”的每一个指法、眼神、步调,反复揣摩藏花、出花的分寸,演活了一个聪明、伶俐、质朴、鲜活的小丫鬟。

  “这出戏最大的特点是‘变花’,它借鉴了魔术的手法。《站花墙》作为重唱重功剧目,也是我多次演绎的剧目。孩子们的表演可能并不完美,还不足够从容,但是有着青春的韵致和质感让人心生欢喜。”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李敏慧对学生连连称赞。

  老戏曲薪火相传、代代接续,离不开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

  昆剧《西厢记·佳期》主演朱韵霓只有17岁,表演剧目正是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的代表剧目。梁谷音曾凭借这出戏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作为朱韵霓的外婆,梁谷音亲自传授表演技巧和经验。“这是外婆的代表剧目,我们前后打磨了一年多。闺门旦情绪起伏、动作幅度较小,为表演出人物情感,外婆专门传授自己的‘独门’秘籍,让我受益匪浅。”朱韵霓说。

  “我们学校高度重视文化传承,联合湖南省株洲市戏曲传承中心培养戏曲人才,同时不断开展戏曲实践活动。”湖南省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彭良平介绍,在“以戏带功”的培养方式下,“小戏骨”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成长。“登上‘小梅花’舞台,对于年轻人既是动力也是鞭策,希望孩子们能接好传承‘这一棒’。”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办于1997年,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地方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水平。本次展演旨在通过展演选拔,推动戏曲艺术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彰显新时代戏曲人才守正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见习记者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