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梅三载落宜城 梨园余韵仍未绝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办于1997年,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地方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水平。
从2023年至2025年,连续三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落地安庆。
三年来,戏伢新秀联袂登场、切磋交流,各展其长、绝活纷呈,汗水与执着在舞台上绽放出令人称赞叫绝的风采,呈现“一花独放是美,百花争艳更香”的盛况;
三年来,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劲吹宜城,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作新人华丽蜕变,以青春之声唱响千年文脉,点燃“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薪火;
三年来,以“梅花”结缘,千年梨园魂与当代文旅潮激情碰撞,安庆抢抓机遇、乘势而起,开启“山色湖光展画廊,四时胜境客徜徉”的巡游。
一席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
7月12日至16日,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展演及佩花晚会在安庆市举办,来自全国19个省份、2个直辖市近千名选手和助演相聚安庆。豫剧、汉剧、京剧、南剧……91个个人项目、16个集体项目,流派纷呈,特色鲜明。
本次展演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集中展示一批凝聚表演艺术精粹、彰显古朴传统特色、坚守艺术本体的经典戏曲作品,尤其注重戏曲绝技绝活的发掘展示,鼓励地方特有剧种和稀有剧种的精彩亮相。
获得“小梅花”称号的14岁小演员张芸菲,在7月16日的佩花晚会上带来晋剧经典唱段《泗州城》,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他的带队老师李晓芳深知大赛对于一名小演员的意义非同一般:“‘小梅花’为各院校之间搭建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沟通以及师资共享的平台,孩子们得到了锻炼,也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台上,演员用心卖力。台下,戏迷如痴如醉。“小娃娃们翻跟头、打旋子、跳踢等现场感觉很震撼。”22岁的倪恩达在安庆师范大学就读,此次特意提前规划,连续看了五天演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戏曲艺术的平衡发展,既需要关注大剧种,也不能忽视小剧种。
“茶-笃、笃、笃撑……”展演中,一群粉妆玉琢、身段婀娜的阿宫腔小演员翩翩上台,表演集体项目《白蛇传·水斗》。这群来自富平县阿宫剧团的小演员,年纪虽小,技艺却高,惟妙惟肖地塑造了白素贞、众水族等人物形象。
“阿宫腔版《白蛇传·水斗》从1961年一直传承至今,小剧种想要‘活起来、亮起来、燃起来’,必须走向大舞台面向更多的观众。感谢‘小梅花’给剧团和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有信心、有目标,把古老的戏曲艺术传承下去。”富平县阿宫剧团副团长李曼表示。
回望三年路,在安庆,每届“小梅花”都坚持广泛参与、丰富内容、精细服务“三并举”,应邀参与的演出剧目风格各异,展示了各院团人才培养、剧目生产、传承发展的最新成果。
“几乎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优秀的后备人才。一些较为少见或年轻的剧种,如孝义碗碗腔、龙江剧等,也在这次比赛中露脸,表现精彩。”黑龙江省京剧院党委书记、一级演员张欢曾多次来到安庆。她说:“‘小梅花’连续三年扎根安庆,丰富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生活,相信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会越来越好。”
一场闪耀皖地的文脉传承
多年来,“小梅花”的举办极大鼓励了黄梅戏艺术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传承发展的创造力,更提振了青年一代传承戏曲文化的信心。前28届活动中,安庆共有57位青少年先后获得“小梅花”称号。我市戏曲人才培养和戏曲艺术普及推广的实绩,由此可见一斑。
今年,安庆市参加“小梅花”展演专业组4人,比上届提高了33.3%;集体4个,比上届提高了100%。
来自安庆的小演员韩梓锌凭借黄梅戏《渔网会母》,入选佩花晚会表演名单,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是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和责任。”作为广州人,学艺两年的韩梓锌早已将安庆视作第二故乡。“黄梅戏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舞台上,它还包含很多人生哲理,我希望把黄梅戏唱遍安庆、唱响全国,让人们从现代出发,走近并感受传统。”
今年,移植经典武旦剧目的《扈家庄》,以多剧种演绎的形式进入“小梅花”专业组展演。安庆小演员周梦姚也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以黄梅戏版《扈家庄》摘下“小梅花”。“戏曲艺术都是相通的,地方剧种想要百花齐放,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发展。”周梦姚的指导老师杨洛宁说。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安庆黄梅戏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建设力度,加强与戏曲院团的合作,“大小梅花”纷纷从这里走出,“香艳”全国。
事实上,地方戏要走得更远,注入新鲜血液是必由之路。17岁的朱韵霓是《西厢记·佳期》主演,她以柔和细腻的唱腔和灵活的表演获得“小梅花奖”。她的外婆——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正是凭借这出戏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16日的佩花晚会上,朱韵霓和梁谷音同台演绎昆曲名剧目《牡丹亭》选段,两代“梅花”同框话传承,印证着600岁昆曲“春色今如许”。
“观众的热情像浪潮般向台上涌过来。”第一次来到安庆,梁谷音对安庆高规格举办戏曲活动印象深刻。对于戏曲的薪火相传,梁谷音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这门艺术,“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戏曲的未来。”
破局戏曲“振而不兴”困局,培育观众群体是基础。展演现场,观众不仅有老人,也有很多年轻人,而且不乏第一次线下观看戏曲表演的孩童。同龄人精彩纷呈的演出,给了孩子们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绝佳机会。
在安庆乃至全国,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戏曲艺术,感受、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文教结合的助推。以安庆为例,自2017年起,安庆市大力深化文教系统跨界融合与资源共享,全面普及“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校园演出700多场,覆盖全市30多万名大中小学的学生,并通过开展黄梅戏通识教育、创排黄梅戏课间操、建立一批黄梅戏特色学校和戏曲社团等多种形式,极大地激发孩子们了解戏曲、学习戏曲的兴趣。
一次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
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连续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相关活动在安庆的深耕,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不仅让“京黄故里”的地理坐标与守正创新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更书写了一段城市与文化良性互动的动人篇章。
全国顶级戏曲盛会,何以连续三年青睐安庆?
接连举办黄梅戏艺术节和展演周,广邀四海戏曲从业者、爱好者同聚安庆,戏曲演出市场接连“上新”,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再芬黄梅公馆等迎来五湖四海的戏迷,老戏曲觅得更多新知音;持续打造“黄金周·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旅品牌,人们观看演出之余沉浸式体验国风雅韵,品味传承与创新交融的戏曲文化之韵,享受艺术与生活融合之美,让“有戏安庆”的故事更出彩。
以“小梅花”活动落地为契机,近年来,安庆切实承担起“文化名都、黄梅名城”的文化担当,坚持以文化人、以艺惠民,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打磨提升演出品质,降低观演门槛,让更多热爱戏曲的观众看得上戏;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演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让众多戏腔戏韵走近百姓身边;有力推动黄梅戏艺术乃至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在发掘戏曲后备力量,培养戏曲新人新秀、营造良好戏曲氛围等方面成效显著。
“城市不大,相较都市的喧嚣,宁静中穿插着戏韵,夏日里让人耳目一新”“演出越来越多,氛围浓厚,身边好多朋友也跟我一样喜欢上看戏了”“戏美景也美,观众很热情”……声声称赞正是安庆以“戏”为媒,广聚八方来客的真实写照。
除了“引进来”,安庆还以“走出去”共谱“美美与共”新篇章。组织各大剧院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巡游出海”,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新疆等近30个省(区、市)80多个城市,这也是安庆戏曲“常开不败”的缘由。
2024年7月1日至7月2日,皖湘两省戏曲交流演出活动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开展,黄梅戏《不朽的骄杨》《女驸马》登陆湖南大剧院,“红色+经典”两部剧目诠释着安庆黄梅戏生机与活力;
2025年12月8日至12日,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赴香港开展“香江情 黄梅韵”文化交流活动,“跨越山川湖海 因戏相聚结缘”,《女驸马》与《天仙配》两部经典黄梅大戏带领香港戏友重温儿时记忆;
2025年5月17日,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景区,“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省级示范展演火热启幕,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演员王琴倾情献唱经典剧目《女驸马》,赢得满堂喝彩;
2025年7月2日至6日,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应德国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之邀,首次赴德参加第九届“欧洲孔子学院大学生戏剧节”。《天仙配》《夫妻观灯》《女驸马》……当悠扬婉转的黄梅调首次唱响在法兰克福辛德林根剧院的穹顶之下,一股浓郁的中国风韵顷刻间席卷美因河畔;
…………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如今,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展演及佩花晚会大赛虽已圆满落幕,但安庆“戏码头”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依旧,广大群众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戏曲阵地和人才建设的热情依旧火热,城市舞台有“好戏”文旅消费好“有戏”的场景不断涌现,三年的园林余韵正在推动安庆文旅产业业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