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稳就业”只停在“谋生计”这一站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城市发展的底气。
我市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长6%”的亮眼成绩单,不仅彰显了“宜创宜城、就在安庆”服务品牌的效应,更印证了就业优先战略在稳大盘、惠民生中的核心作用。
然而,当就业数据稳步攀升时,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劳动者在就业后获得收入、足以谋生的同时,能收获更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不得不承认,“有活干”的背后,仍有不少隐性问题:一些岗位技能门槛低、晋升空间窄,劳动者干了三五年还是原地踏步;部分行业过度依赖简单重复劳动,年轻人干着干着就没了热情;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只盯着“就业人数”的数字,却忽视了劳动者“能不能成长”“愿不愿意留下”等问题。因此,仅仅将“稳就业”停在“谋生计”这一站,其实远未抵达终点。就业还要乐业,要让劳动者在岗位上长技能、有奔头、得到更多情绪价值,能从工作中收获成长的喜悦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才是稳就业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技能赋能”上下功夫。政府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让劳动者“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企业要建立在岗培训机制,将技能提升与薪酬激励挂钩,让员工在实践中成长;劳动者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适应职业变化。唯有如此,才能让“一份工作”变成“一项事业”的起点;还要在就业人群职业发展上拓空间,建立科学的职业晋升体系,让普通员工看到“从新手到专家”“从基层到管理”的可能性;完善职业标准与发展路径,打破“职业天花板”。全社会都要消除职业偏见,尊重每一份正当职业的价值。当快递员能成长为区域经理,当保洁员能通过技能认证提升收入,当技术工人能凭手艺获得社会尊崇,就业自然会从“糊口”转向“奋斗”。
当下,安庆新增就业的亮眼数据,正是“稳”的体现,但要实现“好”, 就别让“稳就业”停在“谋生计”这一站,还得往深里走。毕竟,人们找工作,不只是为了活下去,更是为了活得更尊严有价值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