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托班不妨多点“时代范儿”
7月15日,大学生志愿者在指导孩子们学习非遗剪纸。暑假期间,来自湖南大学“亿万梦想”大学生三下乡支教团队走进宜秀区罗岭镇开展“光影传乡韵,薪火续文澜”公益性暑假托管服务,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课程辅导、兴趣培养、科普讲座并开展多项娱乐活动,让孩子们开心,家长们放心。
(7月17日《安庆晚报》)
爱心暑托班之所以成为“香饽饽”,就在于其不再只是“看管孩子”,而是打造成了激发孩子创新精神、培育文化科学素养的“第二课堂”。这既顺应了时代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暑假中,孩子看护成为许多家长的一块“心病”。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落地的背景下,如何让假期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已成为绕不过的当务之急。办好爱心暑托班,我们并不缺人力物力,关键在于有效整合资源。一方面要整合阵地资源,既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社区服务中心,也要借力乡村少年宫、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让孩子们有一个放松身心、快乐成长的好去处;另一方面要整合公益资源,把大学生、教师义工、社工等组织起来,将定岗定职的青年志愿者招募进来。有群团组织的主导,爱心企业的支持,并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暑托班就能持续提升覆盖广度和民生温度。
科技主题的课程设计,帮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创思维;志愿者的亲情陪伴,用爱“托”起孩子们的七彩假期。罗岭镇的爱心暑托班探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它让暑假不再是“真空期”,而是成为衔接课内课外的桥梁。
别样的暑假生活是孩子所盼,暑托班开设什么课程、举办什么活动,应该多听听他们的声音,把选择权交给他们。由此而言,既要根据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传统的体育、艺术、棋类、科技、绘画等课程做深做实;也要侧重技能提升和素养提高,着力强化防溺水、法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多点“时代范儿”,融入AI、元宇宙等元素,让课程更具互动性、生动性和专业性,进而不断满足孩子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爱心托管既不可“脱管”,也不能“一托了之”,要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重在坚守“教育初心”。所以说,要一手加强全程监管,一手注重质量评估,不断完善政策研发和服务保障体系,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充实、难忘的暑假,并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