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体新闻->正文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守立德树人之正 创AI教育之新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围绕推动教育家精神入脑入心、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等关键议题,深入阐述了中国传媒大学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锻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问题: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廖祥忠:学校近年来通过专家辅导报告、专题研修实践、课题研究阐释等方式,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评价全过程。举办教师节庆祝活动、教职工荣休仪式暨师德传承典礼,评选表彰“三牛奖”,引领激励广大教师树牢“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组织新入职教职工赴山东曲阜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专题研修,在溯源问道中凝聚价值共识。创新开展校院两级“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强化教育家精神思想认同与情感共鸣。创作师德主题宣传片、教师原创文艺歌曲等,生动讲好中传教师故事,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问题:在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方面,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持续下功夫?

  廖祥忠: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我们认为,首先要建立系统思维,推动形成“大教师”工作格局。以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为抓手,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统筹,统战、宣传、保卫、纪检、教学、科研、人事、工会等各部门密切协同的“大教师”工作格局,通过思想融合、工作协同,切实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发挥组织优势,切实以党建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校党委—院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发挥教师党支部“百根柱子固党建”作用,尤其是强化教师党支部在理论学习、人才引进、教师政审、师德考核中的政治把关作用,全面增强基层党支部的生机活力。要锚定办学定位,在强化教师使命担当中持续提升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站在70年办学新起点,学校锚定“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这一新的办学定位,在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和育人能力。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廖祥忠:评价改革是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的关键。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通过三大创新举措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一是构建“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人才评价体系,贯穿教师招聘、职称评审等全链条,以精准导向激励担当;二是实施青年教师“一人一策”培育计划,通过学术、教学、创作三类拔尖项目,打造“师资博士后—青年人才—大先生”成长阶梯,实现个性化赋能;三是厚植“团进奋进、创新争先”的校园文化,从“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文化基因,到“做人有情有义有原则、工作有声有色有成效、生活有滋有趣有品位”的“九有”文化,从“好好做个读书人”到“教而优则教、研而优则研、创而优则创、管而优则仕”的文化沃土,中传以文化培育为教师成长提供精神滋养,使文化软实力成为人才硬支撑。这种“评价改革+精准培育+文化浸润”的三维机制,形成教师队伍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系统。

  问题: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广泛影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主要推出了哪些举措?

  廖祥忠:人工智能正在对高等教育和传媒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面对这一最大变量,我们提出高等传媒教育要有“要么‘冲顶’要么‘灭顶’”的紧迫感,必须迅速行动、全面布局。对此,中传提出做强通识教育、构建AI时代学术规范、深化“四个一批”专业建设和提升管理效能的综合改革举措,推动学校在全新起点上再出发。一是建强通识教育中心,撬动AI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结构性变革。我们认为,AI时代的高等教育模式是“通识教育+AI+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承载着AI时代塑造人的价值、培育独立知识体系的重任。学校围绕“AI时代人何以为人”这个根本问题,以建强通识教育中心为重要抓手,系统设计、扩充职能,推动建立传媒特色通识教育体系。二是再次启动“四个一批”专业建设。继2018年创造性实施本科专业“四个一批”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升级改造一批、规划设计一批、关停并转一批)后,因应国家战略需求和智能传媒行业升级,再次启动“四个一批”建设,全面优化完善面向未来的专业布局。三是大力推进课程课堂改革“再会战”,全面启动AI时代培养体系改革。聚焦价值体系守正和知识体系创新的关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科学、人文、美学素养等通识教育,迭代课程地图和知识图谱,打造智能传媒教育专业样本和示范课程。四是探索构建AI时代学术规范,大力落实“三真”标准。聚焦AI时代学术规范、学术评价、学术道德等关键问题,强化“以人为本体”的教学体系、“以人为主体”的科研体系、“以人为中心”的创作体系建设。突出师生驾驭语言文字、驾驭AI的“双驾驭”能力培养。深入开展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果“三真”标准大讨论,引导广大教师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真问题”,潜心“真研究”,推出更多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