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新闻->正文

跨越时空的坚守与传承
三代人续写“强国日志”

  盛夏时节,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的“赛英阁”农家乐里热闹非凡。64岁的吴文艺穿梭在宾客间,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这座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农庄,不仅承载着他对奶奶朱赛英和大伯吴德劲的深切缅怀,更是一个家族三代人跨越时空的坚守与传承。

14 拷贝.jpg

  吴朝进老人(已故)在朱赛英烈士旧居前的照片。 通讯员 郑百年 摄

  血色记忆

  战火中的信仰与牺牲

  时间回溯到1930年代,罗汉尖的山坳里,“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红旗在风中猎猎。彼时的朱赛英还是个普通农妇,却在国难当头时,悄悄扛起了不普通的责任,主动为救国军当侦察员、地下交通员。

  “奶奶常提着竹篮,走村串户‘收头毛兑针’‘鸡毛换灯草’。”吴文艺从小听父辈讲,那些看似寻常的商贩营生,实则是奶奶为救国军搜集情报的掩护。她记下敌军动向,藏好字条塞进针包,趁着换东西的间隙传给接头人,像山间的韧草,在敌人眼皮底下顽强生长。因她传递情报及时、准确,红军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36年4月2日,因活动频繁暴露,朱赛英被捕。敌人对她严刑拷打,把她的双手吊起来,双脚各吊一块约16斤的青火砖,让她不能动弹,烧红的铁火钳一次次穿刺身体,她咬着牙没吐一个字,三天后,她被残忍杀害。“把她带到北浴马厂刑场,当着她的面把同屋场的吴先应烈士杀害,烧了家里的房子威吓,百般折磨,所有酷刑用尽,问她情报,她仍不开口。”吴文艺的声音低沉,“最后她英勇就义,那一年她43岁。”

  这份赤诚点燃了家族的火种。1935年,朱赛英的长子吴德劲追随母亲足迹,穿上军装,成为一名红军战士。1942年,在山西省闻喜峨眉山龙岩崖的战斗中,他永远倒在了冲锋的路上。母子二人以鲜血浇灌的土地,为后人铺就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薪火相传

  三代人的坚守与奉献

  硝烟散尽,朱赛英“先有国、才有家”的遗训仍在吴家回响。次子吴朝进在20世纪70年代初,担任宿松县北浴人民公社黄山大队党支部书记。

  “那时村里穷,没电没路,村民顿顿红薯稀饭。我父亲说,奶奶和大伯用命换来了安稳,咱不能让日子停在苦水里。”吴文艺记得,父亲吴朝进带着村民上山找水源,在荒坡上刨坑,向贫瘠的山地宣战——几年间,12千瓦水力发电站点亮了深山寒夜,400亩杉木林翻涌碧浪,110亩油茶挂果,200亩茶园吐露新绿,百余亩新垦农田稻菽飘香……

  “他总说,‘党员就得扛事’。”吴文艺回忆,父亲的手掌布满老茧,那是修电站搬石头磨的,是栽树苗刨土蹭的。在吴朝进的带领下,村民们的饭碗渐渐满了,腰杆也直了。

  这份“扛事”的担当,还化作了对后代的教诲。1981年冬,吴朝进要送小儿子吴文得去当兵。“当时村里人笑话他‘死脑筋’,说他狠心,家里日子刚好过点,就送娃去遭罪。但我父亲一直教育我和弟弟,我们家人的根,就是保家卫国,坚持把弟弟送进了军营。”吴文艺的话语里充满自豪。

  送别的那天,吴朝进拍着吴文得的肩膀说:“你是家里第三代当兵的,到了部队要练硬本领,别忘了,你奶奶和大伯的血,不能白流。”

  在陕西二炮服役的五年里,吴文得始终记着父亲的话,刻苦训练,1985年光荣入党。从懵懂少年到优秀士兵,部队的熔炉让他懂得了“奉献”二字的分量。退伍后,他在宿松、常州经商,为人憨厚正直,谁有难处都伸手帮一把。“我是党员,也是兵,奶奶他们当年为了大家舍了小家,我们现在帮人一把,不算什么事。”吴文得常把这话挂在嘴边,也教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份从军报国的家风,还蔓延到了家族的枝丫间。吴正喜、吴任全等后辈相继入伍,退伍后依然秉持“不褪色”的本色,在重庆、宿松等地续写奉献篇章。

  盛世如愿

  红色记忆浇灌幸福家园

  2018年,吴文艺看着村里红色旅游火起来,琢磨着把自家老屋改造成农家乐。“奶奶当年在这山里为革命奔波,现在咱用这山这水过日子,得让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

  依托罗汉山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罗汉山红色旅游景区”的创建契机,吴文艺将自家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做成能同时容纳六七十人的农家乐,以奶奶朱赛英的名字来命名为“赛英阁”,纪念那段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农家乐在2019年元旦正式营业,游客来这里,吃着农家菜,听着英雄事,临走时总说:“这地方有精神气。”

  如今的“赛英阁”,旺季时座无虚席,游客多是来罗汉尖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学生,或是带着家人来感受乡村变化的城里人。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村里已发展出15家农家乐,民宿与餐馆的灯火,照亮了曾经硝烟弥漫的山村。

  从朱赛英用生命守护情报的沉默,到吴德劲继承母亲的信念一起投身革命;从吴朝进带领村民开荒的汗水,到吴文得在部队锤炼成钢的呐喊、吴文艺经营农家乐的欢笑——历史的接力棒,正一代代传递。如今的罗汉山村,朱赛英当年走过的山路已铺成平坦的公路,吴朝进带领村民栽下的杉木林已成郁郁葱葱的风景。青山绿水间弥漫着幸福的气息,而这份幸福,正是先辈们用热血守护的愿景。

  “天不怕,地不怕,愿献头颅保中华。”革命者的誓言在时光中回响,后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在“赛英阁”飘香的饭菜里,在吴家子孙接续奋斗的身影中,英烈们守护的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


(全媒体记者 杨浔 通讯员 张晓珍 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