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新闻->正文

“我胸口的弹片是热的”
——九旬抗美援朝通信兵沈荣达的血色忠诚

  “18岁那年,响应号召入伍参战。朝鲜战场上,那残酷啊……天寒地冻,枪林弹雨,那么多的战友,就这样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202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望江县杨湾镇鸡冠村,91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沈荣达,静坐在家中,目光仿佛穿越了七十余载的岁月烽火。当谈起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老人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老人颤巍巍地打开一个布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枚枚抗美援朝纪念奖章,它们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泽。这些奖章不仅见证着这位通信兵在朝鲜战场上的生死瞬间,也铭刻着朝鲜战争最后一次战役的烽火岁月。

  沈荣达,1934年9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退役后,被派送到安徽省固镇、临淮关等地荣校学习深造,随后分配至望江县工作)。1953年1月,年轻的他满腔热血,志愿参军,在东北新城县完成适应性集训后跨过鸭绿江,成为60军181师541团3营3连3排的一名通信兵。他亲身参与了那场永载史册的朝鲜战争收官之战——金城战役,并在那场血与火的洗礼中负伤致残,被评定为因战二等乙级残疾(按现制度,为因战六级残疾军人)。

  战云密布:迈向终极决战

  彼时的朝鲜战场,正处在“以打促谈”的关键阶段,停战谈判与战役行动紧密交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已从防御转向反击。

  1953年春夏之交,停战谈判本已接近尾声。然而,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协议,强行扣留2.7万名朝鲜人民军战俘,叫嚣“继续打下去”。为粉碎其阴谋,迫使敌人回到谈判桌前,中朝军队决定发起夏季反攻第三阶段作战,矛头直指南朝鲜军。

  此时志愿军已全面换装苏式装备,炮兵火力达入朝以来最高水平。

  根据作战部署,第20兵团及第9兵团第24军共16个师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正面发起总攻。沈荣达所在的541团为第一梯队,实施中央突破。

  雷霆万钧:金城战役的炮火咆哮

  1953年7月13日夜,金城以南约25公里的战线上,阴云密布,暴雨将至,能见度极低。这恰恰是擅长夜战和近战的志愿军最有利的时机。21时整,震天动地的怒吼撕破了寂静,超过1000门中国人民志愿军火炮同时发出咆哮,拉开了金城战役总攻的序幕。

  “那炮火的密度,前所未有。整个战役消耗的弹药比之前五次战役的总和还多。”沈荣达回忆道:“据我后来了解,光是弹药就消耗了1.9万吨。”

  战场上,东集团以60军第181师协同第202师,采用小路多群战术,集中力量进攻敌第3师,其主要任务是夺取战略要地轿岩山及其东南阵地。轿岩山作为敌人的主阵地,海拔768米,俯瞰金城川以北及北汉江以西地区,山势狭窄且险峻,易守难攻,是南朝鲜军在金城地区的核心阵地。沈荣达所在的通信排,肩负着保障这条关键战线通信畅通的重任。

  生死攸关:通信兵的忠诚与无畏

  7月14日拂晓,轿岩山战斗愈发激烈,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敌人的炮火如暴雨般疯狂倾泻,覆盖着我方阵地,通讯线路被炸断。沈荣达和他的三排战友们临危受命:必须尽快修复!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冲入了那片交织着死亡威胁的火海。

  “枪炮声震耳欲聋,子弹嗖嗖地飞,炮弹就在身边爆炸……”沈荣达回忆起那惊心动魄的情景,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向记者娓娓道来。他和战友们艰难地匍匐前进,拼尽全力抢修线路。就在他们紧张作业时,一发炮弹带着刺耳的尖啸,在不远处轰然炸裂。

  “轰!”一声巨响,巨大的冲击波瞬间将他掀翻,灼热的弹片狠狠扎进了他的胸部和腿部。剧痛如潮水般袭来,沈荣达眼前一黑,顿时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弥漫的硝烟和刺鼻的血腥味将他呛醒。他艰难地睁开双眼,环顾四周,心头猛地一沉:并肩作战的战友全部牺牲,通讯线路依旧断在那里。强烈的使命感压过身体的剧痛和失血的虚弱,他咬紧牙关,拖着血肉模糊的身躯,拼尽全部力气,一寸寸、一尺尺地艰难爬向断点。

  终于,线路接通了。然而,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他,也因失血过多,再次陷入昏迷……

  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占轿岩山约两周后的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署。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金城战役作为抗美援朝的收官之战,成功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共歼敌5.3万余人,南朝鲜4个师遭受重创。然而,对于沈荣达而言,战争的终结只是新生活的开始——与体内弹片的终身共存。

  四枚弹片,生命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在后续部队的及时接应和全力救治下,沈荣达得以转送回国接受治疗,并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后来我才知道,我们三营在当天11时,在二梯队543团4连的协同作战下,成功攻占了472.3高地和541高地,守敌溃退。”沈荣达自豪地回忆道。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沈荣达的残疾证上“残疾情况”一栏仅用短短17个字,震撼地记录了“左脚弹伤,胸内四个弹片,尿后滴淌。”当被问及在医院手术中共取出多少块弹片时,他表示自己也不甚清楚。然而,战争的残酷印记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身体——直至今日,他的胸腔内仍残留四块无法摘除的弹片,每逢阴雨天便会隐隐作痛。这,便是金城战役赋予他的最为沉重的“勋章”。

  在家中,沈荣达老人珍藏着数枚抗美援朝纪念奖章,每一枚都沉甸甸的,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气壮山河的岁月。抚摸着这些勋章,老人总是感慨万千:“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还能见证今天的好日子。”他常常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要铭记,今天的和平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你们要努力工作,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我胸口的弹片是热的!”当掀起他的后背上衣,目睹那触目惊心的弹孔伤疤时,老人的这句话瞬间让人心碎。

  沈荣达的故事,展现了一名普通战士在宏大历史画卷中的英勇担当。他爬行抢修线路时那血染的身影,生动诠释了“人在线路通”的铁血誓言;而他胸腔内残留七十余年的四块弹片,则成为跨越时空的历史见证,默默诉说着立国之战的惨烈与和平的珍贵。


(通讯员 方宏生 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