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记者前往桐城市范岗镇“90后”袁强的鹦鹉养殖基地探秘——
小鹦鹉如何变成“致富鸟”

  羽毛艳丽、叫声清脆,聪明伶俐、乖巧可爱,鹦鹉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宠物,越来越受欢迎。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鹦鹉养殖也成为新型行业,开拓了致富的“新赛道”。

  7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桐城市范岗镇晓棚村的鹦鹉养殖基地,跟着“90后”袁强体验鹦鹉的饲养过程,探寻小鹦鹉如何变成“致富鸟”的奥秘。

14 拷贝.jpg

  袁强和他最宠爱的鹦鹉“芒果”。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摄

  鹦鹉“营养餐”

  三餐不重样

  7月30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位于桐城市范岗镇晓棚村的鹦鹉养殖基地——文都小鹉观赏鸟养殖中心。还未进门,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袁强热情地迎了出来,手中托着一只黄色的小鹦鹉,“这是‘芒果’,我的爱宠。请伸出你的手。”记者伸出手指,“芒果”随即轻盈地跃至手上。这是一只一岁多的和尚鹦鹉,身穿尿不湿,乖巧地立于指尖,任由记者抚摸、拍照。

  院子里的养殖笼内,还有成群结队的鹦鹉在欢快地跳跃、飞翔,彩虹吸蜜鹦鹉扑棱着彩色翅膀,小太阳鹦鹉则好奇地歪着头,眼珠子滴溜溜地盯着来人。袁强从屋内拿来苹果,邀记者一道给鹦鹉喂食。

14 拷贝.jpg

  爱吃辣椒的小鹦鹉。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摄

  养殖鹦鹉是个精细活儿,就拿饮食来说,三餐都得不重样。“早餐吃煮的豆类食物,需要前一晚就开始准备。中餐则多以水果或蔬菜为主,上午十点就得将食材泡在含有消毒剂的水中,洗净后切成合适大小,再进行喂食。”袁强说,苹果、香蕉、橙子、西兰花、上海青等都是鹦鹉偏爱的食物。在夏天,袁强还会摘来地里的辣椒喂鹦鹉,以此补充维生素。鹦鹉最爱吃辣椒,越辣越爱吃。

  记者拿着苹果块,刚靠近养殖笼,小鹦鹉们便纷纷涌来,争先恐后地啄食着苹果,吃得津津有味。有些小鹦鹉还会用爪子抓住苹果,慢悠悠地享用,稍不留神,苹果便会被其他鹦鹉抢走。

  “对于鹦鹉而言,早餐和中餐的食物仅作为辅食,用以补充营养。而晚餐才是它们的主食。”喂完鹦鹉吃苹果后,袁强带着记者进入屋内,这里存放着鹦鹉的晚餐——由瓜子、燕麦、小米等混合而成的种子粮和颗粒粮。“不同品种的鹦鹉对主食的偏好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粉状食物,有的则偏爱颗粒状食物。”

  “鹦鹉是非常爱干净的鸟类,夏季每天都要给它们洗澡。”午餐结束后,袁强便开始为鹦鹉准备洗澡水。他在水中加入了驱除体外寄生虫的药物,然后将混合液装入喷雾器中。背起喷雾器,他对着养殖笼喷洒,鹦鹉们随即飞过来,扒在笼子上,顺从地接受水枪的冲洗。鹦鹉喝水的小水壶,也需每日更换。更换后的水壶必须彻底清洗干净,并晾晒至干燥。

  在袁强的悉心照料下,基地的600余只鹦鹉都毛色鲜艳、叫声悦耳、活泼好动,惹人喜爱。

  雏鸟喂专用奶

  找对象得自愿

  “现在基地养的这些都是种鸟,用来下蛋的。”忙完手中的活计,袁强带着记者走进了繁殖间。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只见一排排鸟笼整齐排列,每个鸟笼旁还放置着一个小木箱。走近细看,发现每个鸟笼上都贴着标有诸如“公156、母078”字样的牌子。

  “‘公156、母078’是鹦鹉脚环上的编号,这俩是一对。”袁强解释道,每只鹦鹉在出生20多天后,就得戴上脚环,上面刻着编号。鹦鹉看不出公母,得拔根羽毛寄到DNA检测中心检测性别。检测结果出来后,再把性别信息录入系统。

14 拷贝.jpg

  记者(右)在袁强的指导下给鹦鹉喂苹果。 通讯员 张子娴 摄

  “我们养殖场各项证件齐全,卖出去的每一只鹦鹉都配有中国野生动物管理专用标识,这就相当于鹦鹉的身份证。”袁强说,每一只新出生的小鹦鹉都有一张卡片,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就会看到小鹦鹉的品种、出生日期、养殖基地等信息。

  袁强在鸟笼上贴上公、母鹦鹉的编号,则是为了更好地配对。“到10月份,鹦鹉的繁殖期开始后,我就可以直接将相应编号的鹦鹉放在一起。”袁强说。

  鹦鹉配对需出于它们自愿,绝不可强求。最初阶段,只能通过盲选方式进行。袁强选择了两只品种相同、体格相近且健康状况相似的公、母鹦鹉放在一起。每天,他都会到笼前观察鹦鹉的互动情况。若它们未能相互吸引,便会频繁发生争斗;若既无争斗也不积极互动,且迟迟未能产蛋,则表明它们只是勉强相处;若它们愿意接受对方的吐食行为,则意味着配对成功。鹦鹉天性专一,一旦配对成功,每年繁殖期均可将它们放在一起繁衍。

  鸟笼旁的小木箱,是鹦鹉的产房。鹦鹉需在黑暗环境中产蛋,因此木箱内需铺设软木屑,以模仿野外的巢穴环境。一对鹦鹉通常从春季开始繁殖,直至夏季,一年内能产蛋三四窝,每窝约产5枚蛋。

  鹦鹉开始下蛋之际,便是袁强最为忙碌之时。他需负责人工孵化蛋以及照料雏鸟。每批蛋需孵化20多天,期间他需每天拿手电筒逐一照蛋,观察胚胎的发育状况。若蛋不幸被细菌感染,还需进行打针治疗。雏鸟破壳而出后,需像呵护婴儿般精心照料,每两小时喂食一次鹦鹉专用奶。随后逐步减少喂奶频率,直至雏鸟40多天后能独立生活,期间袁强几乎没睡过囫囵觉。

  养鹦鹉趣事多

  产业前景广阔

  雏鸟在养到三四十天时,就能出售。“每到育雏季,客户就会打来电话预订,不愁销路。”今年的育雏季已经结束,袁强翻开销售台账,发现已经卖出1000余只雏鸟,价格从六七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年产值已达70多万元。

14 拷贝.jpg

  袁强在给鹦鹉洗澡。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摄

  现年34岁的袁强是一名退役军人,因为十分喜爱花鸟,他从2021年开始规模化养殖鹦鹉,同时钻研鹦鹉繁殖、保育技术。4年来,他潜心钻研小太阳鹦鹉、彩虹吸蜜鹦鹉、和尚鹦鹉等多个品种的繁殖技术,从鸟蛋孵化到雏鸟喂养、疫病防治,都练得炉火纯青。

  说话间,“芒果”突然飞落在记者的肩头,用嘴轻轻啄着记者的头发。“它在帮你整理头发呢。”袁强笑着说,“它还会‘嘿嘿’地笑,还能亲人的脸颊。”提及养鹦鹉的趣事,袁强顿时打开了话匣子。“有一次我儿子因为写作业不用心被骂,‘芒果’就在一旁‘嘿嘿’地笑,结果被儿子用书拍打后,它委屈得整整一天都不搭理人。”袁强笑着继续说道,鹦鹉虽然有些小脾气,但也很通人性。“养久了就像家人一样,每天听不到它们的叫声,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除了在基地饲养的种鸟,他还在家中养了3只鹦鹉作为宠物,它们聚在一起时,甚至会互相喊对方的名字。

  “鹦鹉怎样才能学会说话?”记者问道。“你需要多与它沟通、互动。”袁强解答道。鹦鹉非常聪明,其学说话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你对它说“你好”,它当时可能不会回应,但在心情愉悦时,它会突然冒出“你好”这个词。第二阶段,你对它说“你好”,它能回应一句“你好”或其他词汇。第三阶段,鹦鹉能够与人进行简单对话。例如,你说“123”,它会回应“456”;你背诵古诗的前一句,它能接上下一句。

  在乡村经济转型的浪潮中,鹦鹉养殖作为一种特色养殖崭露头角,成为新型行业,开拓了致富的“新赛道”,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谈及未来规划,袁强已有明确蓝图:“计划进一步扩建养殖场地、丰富鹦鹉品种,将存栏量增至1000余只,并打造观赏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互动。此外,还将着力带动乡邻共同发展这一特色养殖,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汤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