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下的红色记忆
安庆岳西县,作为大别山主脉的延伸,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年代,岳西县有4万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占当时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
岁月峥嵘,青山巍峨,时时提醒着我们回望“历史深处”,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时代苍穹下,带着铮铮铁骨、爱国情怀、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奋勇向前。
红二十八军第三次重建的模拟再现场景。
岳西谈判
首开南方八省国共地方谈判成功先河
记者走进位于岳西县的大别山烈士陵园,一座纪念碑巍然矗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赫然醒目,由朱德同志亲笔题写。
“这里长眠着890位烈士,包括241位有名烈士和649位无名烈士,其中抗日英烈有13位。”随着大别山烈士陵园讲解员李菲介绍,时间仿佛倒回到这座革命山区8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一场至关重要的谈判在这里展开。
抗战爆发前夕,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与中共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耀榜分别率部在鄂东和岳西山区坚持游击战。
中共中央三次派人联系红二十八军未果,何耀榜派联络员姜术堂北上寻红二十五军,虽未果,却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获王稼祥、林伯渠接见,并带回关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抗日的文件《告全党同志书》和《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及其他宣传材料。
姜术堂返回后,在岳西县沙村河与何耀榜接头,递交文件。此时,高敬亭亦收到相关文件,并转战至岳西县南田村与何耀榜会合。
高敬亭和何耀榜共同阅读了这些文件和宣传材料,了解到全国的政治形势,掌握了党中央有关停战抗日的方针政策,决定主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停战抗日。
国民党这边,豫鄂皖边区督办卫立煌受抗日呼声及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影响,加之三个月的“秘密清剿”成效寥寥,这让他的思想受到波动,促使他接受和平谈判成为可能。
这场史称“岳西谈判”的会议,从1937年7月中旬开始,至7月底基本结束,大致经历了蛇形岗接头、衙前会商、青天谈判、九河签字等四个阶段。最终,国共双方代表达成协议。红二十八军在土门集结,开赴湖北红安七里坪集中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成为活跃在安徽境内一支抗日劲旅。
据中共岳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谢龙飞介绍,岳西谈判的协议条款履行后,红二十八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下来,并很快地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从而取得了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
点燃民众抗日热情
在岳西县中关镇秋千村,有一座三进两厢四合院式的百年老宅,挂牌为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暨岳西抗日战争展陈馆。起初,这就是刘氏家族的一座宗祠,但在1938年的那个夏天,这里开始成为抗日救亡活动据点。
“这间展陈馆,可是追溯红色血脉的重要窗口。”中关镇红色文化传承促进会会长刘成吉告诉记者,关于这座老宅的红色记忆,与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密切相关。
全民族抗战初期,岳西县成立了动委会和抗日工作团,安徽省动委会也派出工作团来岳西县开展抗日宣传,形成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局面,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8年5月,省动委会第三十一工作团团长王榕受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张劲夫的指示,来岳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王榕先担任岳西中心县委委员,组建了中共岳西特支,后任中共岳西县委书记。她带领抗日第三十一工作团来到沙村河刘氏集成堂。
第三十一工作团有团员20人,大都是六安北大营训练班的学生。他们最大的十七八岁,最小的才十四岁。工作团的基本任务是宣传教育民众,组织训练民众,广泛动员民众参战,具体落实各级动委会的动员计划和任务。
工作团到达岳西县城后,团员白天分头在街上刷写抗战标语,在田间地头宣传抗战形势,教唱抗战歌曲,晚上为群众演抗战戏剧。许多群众从几公里外赶来观看演出。
工作团仿效当年红军的宣传工作,在驻地设立了“红角”。“红角”陈列有毛泽东《论持久战》和其他宣传抗日的图书;工作团办有墙报,墙报上刊登有团员们写的短文,宣传誓死不当亡国奴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供识字农民阅读。
第三十一工作团团员还走访老赤卫队员、红军家属和烈士后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939年春,国民党桂系加紧反共摩擦,岳西的政治形势恶化。6月底,按照鄂豫皖边区党委的指示,王榕带领第三十一工作团离开岳西。
第三十一工作团离开岳西前留下一部分团员,并吸收一部分爱国青年,组成委托第十一工作团,在岳西县动委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播撒教育火种
点亮抗战希望之光
皖西南大别山区的岳西县,是全省唯一集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五区”于一体的县份,如今分布着64所中小学。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岳西境内无中学,仅有几所小学。
安徽省动委会成立后,迅速将保全、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重要使命,明确要求各工作团“帮助教育机关实施战时教育;在学校因战事影响而停顿之地方,应设法开办临时学校”。
岳西县动委会及在岳西活动的工作团积极响应,动员民间士绅捐资办学,得到了爱国人士的支持。
省动委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动委会组织部代理副部长王贯之回到岳西,创办了私立华正初级中学,并担任校长,聘请县动委会工作团团长担任导师兼教员。
1939年初,县动委会指导员储醉醒指导县政府开办了模范学校,还与时任省物产管理处处长的储一石共同倡办了南岳中学。
抗战期间,岳西县还创办了县立初级中学、县立简易师范等学校。这些学校不仅招收本地学生,也接收外地沦陷区的难民子女入学。
在岳西乡村,除了乡有“乡小”、保有“保小”外,还涌现出众多私塾、农民识字班和妇女识字班。各级学校统一发行民众教育课本,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动委会和抗日工作团高度重视抗战教育,不仅满足了一些失学学生的求学需求,还使众多青壮年农民和妇女得以读书认字,掌握文化知识,对提高抗战觉悟起了促进作用。
历史越来越远,但记忆应该保鲜。大别山深处仍埋藏着无数历史的叩问,引人深思。正如刘成吉伫立在那间老屋设问道:“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讲好历史?因为唯有不忘来时的路,方能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