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帮扶就业不能止于发放“红包”

  “应享尽享、应发尽发”,我市足额、精准、及时将一次性求职补贴“红包”发放给高校毕业生,这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为奔波在求职路上的年轻人送去温暖,释放出的政策暖意值得点赞与肯定。

  然而,对于正在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一次性红包只是“应急包”,绝非“长效药”。1500元或许能解决几次面试的交通食宿,却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现实中,不少毕业生“红包到手”后仍在“求职迷宫”中徘徊:有的因缺乏方向盲目投递,有的因技能不匹配屡屡碰壁,有的因信息不对称错失良机……这提醒我们,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不能止于“红包到手”,而应该写好“续篇”,搭建全周期服务链条,将就业帮扶贯穿于求职、入职、发展全流程。在求职准备阶段,可通过职业测评、规划指导帮毕业生明确方向,避免盲目投递;在求职过程中,需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利用大数据匹配岗位需求与个人特长,减少无效求职成本;入职初期,应推动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及时解决试用期遇到的难题。这种“事前有指导、事中有对接、事后有保障”的全链条服务,更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底气。

  “众人拾柴火焰高”,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绝不是人社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政府要当好“指挥家”,既要细化就业政策支持,拓宽就业渠道,又要强化就业服务保障,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高校需当好“育苗人”,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设置与实训环节,提前对接市场需求;企业应扛起“主力军”责任,主动释放岗位需求,完善见习培养机制,用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吸引人才;社会各界则要搭好“助力桥”,通过公益招聘、就业指导、经验分享等形式,为毕业生传递温暖与信心……多方协同的“组合拳”,比单一的补贴政策更有力量。

  让高校毕业生端稳饭碗,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从“一次性红包”到“全周期服务”,从“资金支持”到“能力提升”,唯有转变帮扶思路,才能真正破解就业难题,让年轻人在人生赛道上跑得更稳、走得更远。


(艾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