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以青春之名 赴乡村之约

  返乡大学生走进种植大棚,直观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为农业科技推广收集一手资料;他们架起直播设备,化身“助农主播”;他们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同学习,提供入户陪伴式心理疏导和引导培育等服务……暑假里,安庆青年学子以文明实践阵地为纸,以专业学识为墨,在宜城大地书写社会实践活动的答卷,青春力量在服务基层中绽放光彩。

14.jpg

  景德镇学院的大学生在葡萄园里直播带货,助农增收。 通讯员 杨秦天 摄

  聚焦发展需求

  助农实践促振兴

  “第一次尝试直播带货,介绍葡萄的特点、生长环境,现场品鉴,与网友互动,还手把手教村民直播技巧,很有意义。”景德镇学院大学生刘晓燕和10名同学来到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在葡萄园架起设备,开展云端直播,助农增收。

  我市鼓励返乡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向基层取经,把学习到的、总结出来的农作物种植知识、科技兴农先进模式等经验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

  “那些斑驳的桥栏,是岁月写给工程师的情书,提醒我们既要传承匠心,更要创新守护。”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王彦博在日记中写到。暑期,王彦博和同学组成实践团队深入潜山、桐城,通过五天的实地调研,为23座桥梁“把脉问诊”,形成近万字的调研报告,详细描述每座桥梁的风险分析、潜在事故类型分析和建议管控措施。

  在潜山市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π客”研学基地和薛家岗遗址,安徽理工大学“痘陶之匠心、助非遗振兴”实践队与古陶非遗技艺传承人一起,在讨论、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知识中,探索“科技+”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各地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暑期乡村墙绘、旅游文创宣传、交通安全治理、反诈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传播乡村文化、展示乡村新貌。宿松县组织“扬帆计划”文明交通实践活动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走上街头和交警一起化身“文明交通劝导员”,以“柔性喊话”的方式劝导未戴头盔的电动车骑行人,交通违法行为人现场主动配合率得到提升;在迎江区“清洁迎江”行动中,营盘村邀请返乡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共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环保知识宣传,通过“环境整治+文明宣传”方式,助力乡村环境提升与文明建设。

  联动高校资源

  关爱活动暖童心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也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到社会实践行动当中去。”安庆师范大学学生左馨彤表示。7月10日至25日,潜山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五彩假日”公益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和来自各行业的志愿者共同开展红色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阅读写作和文化体育等活动,陪伴孩子们度过安全、充实、快乐且有意义的暑假。

  在岳西县,10名来自滁州学院蒲公英支教团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为毛尖山乡23名留守儿童提供入户陪伴式心理疏导和引导培育等服务。

  迎江区龙狮桥乡联合安庆师范大学40名大学生志愿者,围绕“薪火相传、草木长青”“精神传承、实践育人”主题,对75名小学生开展为期10天的陪伴帮扶。

  在桐城市双港镇山明村120平方米的文化墙上,留守儿童与合肥经济学院“环保美育”返乡大学生共同创作“垃圾分类”主题墙绘。

  围绕暑期关爱主题,针对乡村教育资源短板,我市鼓励返乡大学生开展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活动。

  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团队的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防溺水演练、“少儿编程班”、VR实演等特色活动,趣味满满,深受青少年群体欢迎;湖南大学“于皖湘遇”支教队32人深入宜秀区罗岭镇14天,开设非遗文化、科学实验等8类课程,覆盖学生群体120人;安徽师范大学“桐巷‘礼’风”实践团创新打造“移动思政课堂”,将六尺巷典故融入少儿启蒙教育,通过“典故新编”绘本创作、“争做小巷管家”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礼让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

  统筹实施谋划

  文明实践提质增效

  暑期我市立足地域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吸引约1700名返乡大学生投身基层岗位,并对接北京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30所高校的“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安庆开展活动,服务时长1周至1个月不等,形成市校联动、内外协同的生动局面。

  全市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阵地+队伍+内容”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阵地化运作、项目化实施、特色化服务,实现文明实践与青年成长的双向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为确保返乡大学生暑期文明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地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提出意见、撰写感想,并认真梳理分析,因地制宜改进服务质效。


(全媒体记者 雷琳琳 通讯员 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