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治哮喘 享受畅快呼吸
哮喘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困扰着全球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者。据统计,全球共有3亿左右的人患哮喘,这使得哮喘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我国的哮喘患者处于上升阶段,20岁以上发病人群越来越多,且城市高于农村。那么哮喘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不能防控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哮喘知识。
什么是哮喘?
正确认识哮喘疾病知识尤为重要。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您可以把它想象成气道长期处于一种“过敏”和“易激惹”的状态。
哮喘常见的症状与发作信号
哮喘典型的“四大症状”:喘息,呼吸时发出“咻咻”声,尤其在呼气时;咳嗽,通常是干咳,夜间或者运动后加重,也可能是唯一症状(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感觉胸部有重物压迫或者紧绷感;气短,感觉气不够用,呼吸困难加剧。
发作先兆:部分哮喘患者在发作前可有打喷嚏、流涕、眼痒等过敏症状。
为什么会得哮喘?
哮喘常见诱因与危险因素如下:哮喘的病因复杂,有遗传(内因)和环境(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哮喘家族史、个人过敏史(如过敏性鼻炎、湿疹)、肥胖等。外在诱因:过敏原刺激,如尘螨、花粉、霉菌、宠物皮毛、蟑螂等;感染,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感染;环境刺激,烟草烟雾、空气污染、冷空气、强烈气味;其他,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职业性化学物质。
哮喘如何治疗与自我管理?
哮喘不能根治,只能通过药物控制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治疗“武器库”:控制性药物又称“治本之药”,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全身用激素、缓释茶碱等。需要长期、规范使用,不能自行停药;缓解类药物又称“急救之药”,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如果每周使用缓解药物超过2次,说明哮喘控制不佳,需要就医调整控制方案;给药装置,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常见的有压力定量气雾剂、干粉吸入剂、软雾吸入剂等。务必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吸入方法。
如何预防哮喘急性发作?
识别并避免诱因,通过过敏原检测找到并远离你的“触发器”;规范用药,严格遵守医嘱,坚持使用控制药物;定期复查,每1-3个月复诊,让医生评估控制情况并调整方案;监测病情,学会使用峰流速仪(PEF)每日监测肺功能,就像高血压患者测血压一样;接种疫苗,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坚持运动,在控制良好的前提下,适度运动(如游泳、散步)有益,运动前可预防性使用缓解药物。
急性发作时该怎么办?
保持镇静,立即坐起,松开衣领;立即使用快速缓解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通常首次可吸入2-4喷;等待5-10分钟,如果无效,可重复吸入。
如果出现以下危险信号,应立即呼叫急救或前往急诊:说话困难(无法说完整句子);嘴唇或指甲发紫;呼吸极度困难,鼻孔张大,颈部肌肉紧绷;喘息声反而减弱或消失(这是极危重表现);峰流速值降至个人最佳值的60%以下;缓解药物作用短暂或完全无效。
哮喘如何做好日常自我管理?
避免烟雾、花粉、刺激性香水诱因刺激,避免食用过敏性食物如海鲜等;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哮喘发作次数;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肺功能,至少每周一次,减少触发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哮喘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加强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保持乐观积极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学会放松和减压,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增强信心,做好个人情绪管理。
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但绝非不治之症。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主动预防”的三位一体策略,努力做好自我管理和监测,减少哮喘发作,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做到科学有效地防治,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作者单位:桐城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