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体新闻->正文

安庆4小将获全运会门球首金
破茧成蝶 演绎冠军之路

  8月24日下午,在深圳大运中心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门球项目混合五人制C组决赛中,安徽省代表队勇夺冠军,实现历史性突破。这支冠军队伍中的7名队员,有4名来自安庆市太湖县弥陀小学,他们分别是王博梁、王可欣、胡斯斯和徐淑曼。

  赛场上,小队员们沉着冷静、配合默契,凭借精湛的战术与策略,在三门一柱构成的方寸战场中纵横驰骋,完美演绎了从校园走向全运、破茧成蝶的冠军之路,生动诠释了体教融合的意义。

14.jpg

  弥陀小学参加全运会的4名小将。(左二至右二)图为弥陀小学提供

  从零起步的破茧之路

  太湖县弥陀镇弥陀小学地处皖西南山区,是全县山区规模最大的小学,迄今已有64年办学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现有师生800余人。这里也是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的著名诗人朱湘的故乡。

  弥陀小学多年来坚持将门球运动作为办学特色,深入推进体教融合,走出一条“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的门球运动起步于2006年。那一年,一切从零开始,当时学校面临着无专用场地、无专业师资、无系统教材、无充足资金的多重困境,但困难并没有阻挡梦想前行的脚步。

  没有场地,学校就用黄黏土在空地上建造了一片泥地球场;没有师资,老师们就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外出培训,一步步将门球技术带回校园;没有教材,就自己动手研发,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出校本课程《我爱门球》……基于一点一滴的努力,门球在这片原本空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弥陀小学门球底蕴深厚,每个班都有球队,每个学生都上门球课,已成为人人都参与的群众性运动项目。”校长郝正环介绍,学校把门球运动打造成一张响亮的名片,全体师生不仅在门球运动中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更从门球运动中得到人生启迪,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体教融合的成蝶之舞

  在门球界流传着一句话:“少儿门球看安徽,安徽门球看太湖。”太湖被誉为“全国门球之乡”,而弥陀小学则代表着太湖少儿门球的最高水平。

  近年来,太湖县高度重视体教融合,通过县体育发展中心与学校结对,每周派遣专业教练下乡指导,将门球作为落实体教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把门球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保证每天1小时训练时间,使门球运动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经过多年培养和发展,弥陀小学门球队屡创佳绩:2008年获全国少儿门球赛亚军,2016年、2018年两获安徽省冠军,2021年学校成功获评“安庆市门球特色学校”……接连不断的好成绩让弥陀小学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

  正是凭借学校长期以来营造的浓厚门球氛围和系统训练,弥陀小学得以脱颖而出,此次共有4名学生入选安徽省代表队,登上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舞台。

  王可欣是该校六年级学生,练习门球已有两年多时间。她从零基础起步,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技术进步显著,最终成为本次全运会正式上场队员之一。

  “我对门球特别感兴趣,它让我学会了专注和坚持。”王可欣说,“每天我们都会反复练习站姿、挥棒和击球等基本功,虽然训练很辛苦,但站在赛场上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这次能代表安徽夺得冠军,我特别高兴和自豪!”

  展望未来,弥陀小学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把门球文化更深层次融入日常教学与校园生活中,使门球成为育人树人、锤炼品格的重要载体。“我们也期待走出更多闪耀赛场的门球少年,为安庆、安徽门球运动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郝正环说。


(全媒体记者 程呈 通讯员 王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