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服务一户一档
土地延包,农民吃下“定心丸”
“延包30年,稳权又定心。”这句响彻桐城市吕亭镇田间地头、村居院落的口号,正通过一份份墨迹未干的土地延包合同,转化为万千农户触手可及的安心与期盼。
为了让这项事关长远的好政策精准落地、温暖人心,吕亭镇在政策宣讲、办事服务、矛盾调解、档案管理等方面发力,让当地农民稳稳地吃下“定心丸”。
“延包不是重新分地,是给承包权再上一道‘保险锁’。”近日,在吕亭镇双龙村文化礼堂,镇人大副主席余倩手持政策图解,向村民详细讲解政策要点。
为让土地延包政策家喻户晓,吕亭镇组建“1+5+N”宣讲队伍:由1名班子成员带队,整合农业技术员、法律顾问、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乡贤5类核心力量,并吸纳老党员、种粮大户等N名“土专家”加入。
宣讲队将政策条文转化为“大白话”,编成快板、三句半等文艺节目,深入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宣讲;针对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微信视频、线上直播讲解;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村民,则提供一对一上门解读。全镇累计开展宣讲20余场,发放资料1.5万余份,解答群众疑问250余条,“延包30年,稳权又定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以前办事要跑好几趟,现在村里就能办完,太方便了!”横店村村民王冬年拿到刚签好的延包合同时感慨道。
这份便利源于该镇推出的“一站式”服务:各村设立延包服务点,配备第三方工作人员,集中受理申请、信息核对等业务;将多部门审批流程简化为“申请—审核—公示—签约”4个环节,明确时限,让村民少跑腿。同时,当地开发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一体化线上系统,村民提交信息后,可通过“申请—初审—调查入库—公示—复审—合同签署”6个线上环节完成办理,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截至8月初,全镇15294户需签延包合同的农户中,已签约15293户,网签率高达99.99%。
土地边界纠纷曾是延包工作的“拦路虎”。对此,新店村村民李安明深有体会——因土地边界问题与邻居产生矛盾,一度影响了合同网签。镇调解队得知后,立即组织双方现场调解,邀请老村干部、第三方测量员和知情村民共同指认边界,最终成功化解纠纷。
问题的迅速解决,得益于吕亭镇构建的镇、村、组三级矛盾调解网格体系:镇级成立工作专班,村级设立调解室,组级配备调解员。调解工作坚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土地纠纷分类施策、精准化解,并邀请司法所骨干提供法律支持,确保调解合法合规。全镇已排查并成功化解土地矛盾纠纷10余起,化解率达100%,为延包工作扫清了障碍。
“这些档案关系村民切身利益,一点不能马虎。”在双联村便民服务中心,一排排档案柜里整齐存放着全村的延包资料,正是该村村“两委”成员认真进行“一户一档”延包档案整理工作的“成绩单”。
吕亭镇高度重视延包档案管理工作,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部门常态抓的工作机制,确保资料完整、准确、安全。目前,全镇延包档案整理工作已接近尾声,计划于9月中旬迎接市档案局验收并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