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基层治理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一个社会的稳健运行,往往在于“毛细血管”是否畅通无阻。基层治理就是社会运行的毛细血管,承接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也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烟火日常。
近年来,安庆探索的“六尺巷工作法”,通过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等实践路径,把治理触角伸进每一个角落,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矛盾化解、服务提质、关系和合。所揭示的价值在于,基层治理要想有温度、有力度,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更要让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流动起来,让每一条治理毛细血管真正“活”起来。
治理的成效要体现在群众可感可知的“获得感”中。制度文件可以厚厚一摞,但如果不能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终归是“纸上治理”。安庆的实践中,无论是书记领办项目,还是积分兑换实惠,其落脚点都是“老百姓得实惠”。这就启示我们,基层治理不能限于形式化的考核逻辑,而要回到最朴素的起点——问题导向。唯有如此,治理体系才不至于悬空,治理成果才落地有声。
治理的韧性要体现在多元共治的“弹性”中。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部门、单一力量难以独立解决。六尺巷工作法的亮点,在于打通边界,让司法、公安、人社等多部门共建调解平台,让商户、骑手、快递小哥都能成为群防群治的“前哨”。这种“人人都是治理节点”的格局,既降低了治理成本,也增强了治理弹性。
治理的温度要体现在机制创新的“持续性”中。很多基层治理举措容易“一阵风”,热闹一时。要避免这一点,就必须在制度设计上考虑长效化。比如,将礼让精神融入积分制,既塑造了文明习惯,也通过制度化安排形成自我循环;再如,“群众说事”的机制,不只是一次会议,而是常态化的协商平台。把临时的行动固化为制度,把单点的试验推广为体系,才能真正做到“长出牙齿的温情”,既有人情味,又有硬约束。
从更深层次看,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信任的重建。信任来源于治理过程中权力的透明、机制的公正、回应的及时。当群众发现“有人听我说”“有人替我办”“有人能解难”,信任就会在点滴中累积。六尺巷之所以能成为“金字招牌”,正是因为通过点滴细节重建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
可以说,基层治理就是一个不断“疏通毛细血管”的过程。治理的触角越细,流动的血液越畅,社会运转就越健康。激活每一根毛细血管,社会治理才不会“头重脚轻”;让每一份善意都能进入制度循环,基层治理才会真正有生命力。治理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一个个居民脸上的笑容里。只有这样,治理的神经末梢才能真正与人民的心跳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