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现身城区人工池塘
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研究人员已提取样本鉴定种类
8月28日,位于市美术馆的一个小池塘内,成群的桃花水母在水中游弋。它们通体透明,体形只有硬币大小,身上的触角像桃花的花瓣,在水里一张一缩,上下游动。9月2日,研究人员已提取样本鉴定种类。
池塘里的桃花水母
“这是一处人工池塘,我们每隔20天左右排水更换,水源就是自来水和雨水,昨天无意中发现水里有不少桃花水母,感到很惊喜。”市美术馆工作人员徐健说,以前从没发现过,听说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很高,这个池塘不是活水,能出现桃花水母实属难得。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最早诞生于5.5亿年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它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因其生长条件对水质要求很高,堪称“水环境晴雨表”。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安庆部分县域淡水湖泊先后发现这种水生物,但在小型人工池塘发现桃花水母实属罕见。
小小的池塘为何出现桃花水母?如何妥善保护?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连玉喜介绍,桃花水母属于非常古老的腔肠动物,其生殖方式体现了腔肠动物的独特适应性。桃花水母包括水螅体和水母体两个阶段,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水螅体通过出芽无性繁殖产生水母体,水母体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受精卵,水螅体对环境要求较低,可以在各种环境长期生存。水母体则对环境和水质的要求很高,必须达到一定适宜条件时,水螅体才能产生水母芽并发育成为水母体;环境不利时,桃花水母便以水螅体的形式在水下或潮湿环境中世代生存下去。此外,其带壳的受精卵也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长期存活,待环境适宜时发育为水螅体。
连玉喜分析,市美术馆的小池塘里出现桃花水母,有可能是以休眠受精卵或水螅体的形式长期存在于池塘原生水体中,近期环境适宜才发育成水母;也有可能是其受精卵长期休眠,被人为或动物带入。无论哪种可能,都说明这个池塘的环境意外地满足了桃花水母苛刻的生存条件,才呈现出罕见的水母形态。
桃花水母多在室外温度较高、水质较好的环境下出现,湖北宜昌、河南信阳、浙江金华等地都出现过,我市近年来在岳西、望江、怀宁等地也发现过桃花水母。由于其水母体的生命周期通常不超过一个月,要想妥善保护,建议池塘近期保持现状,如需加水尽量采用天然水,如雨水或井水,不加入自来水。此外,虽然桃花水母个体很小,它们的刺细胞毒液不强,但还是建议市民不要直接接触。“桃花水母是属名,我们已经提取美术馆池塘的水母样本,鉴定其属于哪个种类,对其生活习性和对水质环境的要求作进一步研究。”连玉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