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修缮让历史古韵“活”起来
青砖黛瓦、雕栏画栋、曲径通幽。夏末秋初,漫步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随着主体结构工程基本完工,这片承载着“皖省第一名胜”的街区正从历史深处款款而来,即将以全新面貌迎接游客。
(《安庆晚报》9月8日)
当青砖黛瓦的轮廓在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重新清晰,当榫卯结构的木门、墩接修复的木柱重现旧时模样,这片承载“皖省第一名胜”美誉的土地,正以主体结构基本完工为节点,从历史记忆中走出,即将以“修旧如旧”的姿态拥抱当下。这场修缮工程,不仅是对6526平方米历史建筑的物理修复,更是对安庆历史文脉的守护与延续,它用匠心诠释了“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的城市更新理念,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生动范本。
大观亭街区的修缮,核心在于“留古韵”与“强功能”的平衡,让历史肌理不褪色、现代需求不缺位。项目团队没有选择“大拆大建”的简单模式,而是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木柱糟朽便用“墩接”工艺保留原柱,新筑内墙则用“壁虎钉”与老外墙相连,连一扇木门的榫卯结构都严格复刻旧时形制。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每一处修缮都成为“与历史对话”的过程,避免了历史建筑沦为“形似神不似”的空壳。同时,项目同步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与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既保留了曲径通幽的传统街巷格局,又悄悄融入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功能配套——这种“内外兼修”的思路,让老街区既能承载游客的“寻古之思”,也能满足市民的“日常之需”,真正实现了“古韵”与“现代”的共生。
更难得的是,大观亭街区的修缮,为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当前不少城市在推进历史街区更新时,常面临“保护与开发失衡”的难题:要么过度商业化导致历史氛围消散,要么因墨守成规让街区陷入“沉睡”。而大观亭项目给出的答案是“以匠心守初心”——从3.47亿元投资的精准分配,到11个组团的分步验收;从施工中对“壁虎钉”“榫卯结构”的细节把控,到对40处传统风貌建筑的分类保护,每一步都体现着“尊重历史、科学修缮”的理念。它证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冻结时间”,而是在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施工、系统化规划,让老建筑既能保留历史价值,又能适配当代用途。这种模式,为其他拥有历史街区的城市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读懂历史建筑的“语言”,用匠心守护其独特肌理,才能让历史文化真正从“书本”走进“生活”,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
当大观亭街区预计今年年底竣工交付,游客触摸的将不仅是青砖黛瓦的温度,更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这场修缮工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建筑修复”本身——它是安庆对自身历史文脉的珍视,是对“让文物活起来”理念的践行,更是对“如何在发展中守护文化根脉”这一时代命题的回答。未来,当更多人在这里感受邓石如读书处的文雅、严凤英旧居的韵味,大观亭街区必将成为安庆的“文化名片”,让历史古韵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新的生机。